重庆市南岸区19岁的蒋永玖,今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庆大学。蒋永玖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开学前夕,他却婉拒了当地一家企业通过街道组织为其提供的4000元助学金:“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的学费已凑齐,请捐助给比我更贫困的学生。
”
蒋永玖说,高中三年,学校每学期为他免去300元学费,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刚考上大学,又及时得到捐助,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他和家人充满感激。他说,进入大学后,他可以申请勤工俭学,还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比我更困难的大学新生很多,把这笔助学金让出来,他们就多一个机会。”
一个父母双双下岗,靠父亲摆个小烟摊供其上学的大学新生,却婉拒了一笔对他来说数目不小的助学捐款,从中表现出的品质,令人欣慰。
蒋永玖对学校及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爱与帮助铭记在心,心存感激,深深感恩。他非常明白,没有学校及社会各界的真情关爱,他就可能辍学,无法完成学业,更难以上大学。他发自内心地感念社会各方面对他的友善相助,懂得这种帮助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更知道对社会感恩,并将这种真诚的感恩融入思想、融入道德,在合适的时候回馈社会。
在婉拒学费之后,蒋永玖朴实地说:“我不能贪心。”这种纯洁与质朴,知足与自律,令人感动。自己家境贫困,面对捐助却想着比自己更贫困、更困难的学生,体现了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和善良品质。而在一定程度上,蒋永玖对其他贫困生的这份爱心,也是他人与社会爱心对他滋养、哺育的结果,是他人与社会爱心的延伸、拓展和发扬。这既令人欣喜,也给我们以启示:对他人、对社会以爱心帮助,就是传播爱心、培植爱心、延伸爱心。这也是一种良性的“爱心效应”。如果我们社会人人都能够“爱心助人、助人爱心”,那么“爱心效应”便会产生巨大的“热量与能量”。
最近一段时间,从有的企业家指责贫困生缺少感恩而“弃捐”,到有的慈善组织出面让受助者签定“道德协议”,伴随着各种新闻事件,感恩的话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尽管对受助者是否知恩、施助者应否图报,人们有各不相同的认识,但蒋永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感恩源于他人和社会的爱心,感恩能够造就“爱心效应”。在慈善的链条上,感恩是道德良性互动的重要一环。当来自于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在受助者身上留下了感恩的种子,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他去关心帮助更多的人,使爱心在感恩中传递,善行在感恩中接力。
懂得感恩,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情感意识,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意识是和谐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润滑剂”。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我们需要有心存感激的意识,需要有知恩必报的良知,希望人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更希望人人都能奉献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