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学生要补习,明年政府不会不管吧?”听到明年“公办学校取消复读班”的消息之后,家长李润兰半信半疑。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学习不错,李润兰认为明年考上问题不大,另外一个学习差一点,明年很可能就要补习。
复读新政下的补习困局
两个复读生的选择
今年填志愿时,高考生孙志国(化名)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考不上自己满意的大学,将来毕业也找不到好工作,我宁愿补习。”8月14日下午,已经是第二次补习的孙志国在说这句话时,还是那么倔强。今年他考了557分,距离一本最低控制分数线差了仅仅5分。
在会宁高中补习,557分的成绩意味着孙志国只要缴纳400元,再加上一份努力,他就有可能拥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未来。20岁的孙志国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自己“别无选择”。
会宁县在校学生的数量达到了161605人。2007年,会宁县有9700多名考生参加高考,三本上线考生5151名。当高考被他们认为是唯一出路的时候,至少有4000名高三毕业生不得不走上复读这条路。2007年,会宁复读生考入大学的人数占总数的50%左右。
孙志国的同学苏信军本来和孙志国的想法一样,但是后来改变了主意。
经过上一年的复读,苏信军的成绩提高了近100分,但是487分的成绩依旧不够理想。6月底,高考成绩公布后,苏信军早早就在二中附近租好了房子,准备继续复读。
两个月后,苏信军改变了他的想法。“我不是第一次补习了,万一明年要是成绩还是不理想,又没有在公办学校的复读机会,我不知道现在还有什么选择?”
8月4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从明年起,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
复读新政让苏信军最终选择了被高三学生视为鸡肋的高职院校。8月14日,他收到了四川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电传通知。
“托人插班、花钱也要上。”
家长李润兰还不能理解“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原因。
“那么多学生要补习,政府不会不管吧?”李润兰半信半疑。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学习不错,李润兰认为明年考上问题不大,另外一个学习差一点,明年很可能就要补习。“就是托人插班、花钱也要上。”
她的儿子李顺、李广今年刚升入高三,分别在会宁一中文科班和二中理科班读书。为了能够让儿子专心准备2008年高考,李润兰在南城壕租了一间民房给儿子做饭,自己顺便做一点体力活。
李润兰明白,两个儿子的努力将决定她这一个家庭的未来。
李润兰家在会宁县八里乡吕岔社大水村,距离县城45公里。这里的耕地大部分都在贫瘠的山梁上,种植的小麦、洋芋也仅仅能够维持一个家庭的温饱,经济收入只能靠外出打工补贴。2006年底,丈夫李自雄的腿被铲车铲伤,结束了在玉门一家装卸队的装卸工工作。从此,这个家庭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模范县之一——会宁县,高考被认为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最佳途径。公开的数据显示,高考恢复以来,会宁有5万多名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数万个家庭因此摆脱了贫困。
陈国强的复读班
8月13日下午3时,会宁二中文科补习班(26班)班主任陈国强被数十名高三毕业生围拥在办公室里。“去年我的班13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的有60多个。”学生们认为只要进了陈老师的班,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门。
“我的班额是130人,今天开始报名,现在已经满了。”好歹把十几个学生打发走,陈老师说:“最高分601,志愿空档了,我这里490分以下根本不可能进来。”
陈国强老师教的数学在会宁县颇有名声,这样的老师往往被学校委以重任,他们长期担任高三补习班专职老师,深谙高考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高考复读班的“金字招牌”。
2007年秋季开学,会宁二中计划招收6个理科班、2个文科班共8个补习班,收费从每学期200元到1000余元不等。
即便如此,现有公立高中还是无法满足庞大的补习需求。
“取消会宁公立高中复读班的招生权,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但作为校长我只有执行。”会宁一中郑焕明校长直言不讳,“今年高考上线学生中,应届生1073名,复读生有1027名。”
会宁县公立高中学校不过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太平中学六所而已,按每班招生130名计算,也只有2000多名高三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公办高中复读。
“从目前看,除了走民办教育的路或者高中职业教育的路外,别无他途。”郑焕明认为。
民办学校难突围
“这是我们的机会。”8月13日,站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谢德生(化名)兴奋不已。作为会宁最早投身民办教育的人士,他用举步维艰来总结近5年的感受。复读新政对谢德生来说,似乎是他事业的春天。
2002年,谢德生从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兰州做一名职业家教,那时他每月有千余元的收入。但一个人单打独斗,总不是长久之计。2004年的秋天,谢德生的高中同学李福柏谋划在会宁开办一所专门的补习学校,两人一拍即合。就在那个秋天,会宁第一所民办意义上的学校——会州中学在县委党校院内正式开学了。
但由于缺乏学生以及家长的认同,补习学校从一开始就没有挣钱。好在他们是当时会宁唯一的民办学校,总算还可以维持。到2005年的时候,党校要开办技校,终止了合同。而原来商定的县卫生学校的旧址,又被另一所民办学校——秦陇中学租走。李福柏心灰意冷,谢德生一个人将学校接了下来,在会宁县校场路北河坪一公司的旧址上投资11万,建起了固定的校舍和宿舍。
热风吹过空旷的校园,褪色的招生横幅呼呼作响,谢德生的妻子在屋里教训着哇哇哭叫的孩子。如果不是院落里高竖的一根旗杆,这里和普通居民家别无二致。
谢德生的电话响了,党岘中学的一个老师在电话中表示,想到谢德生的学校代课。
“我们不愁没有老师,就怕没有学生。”谢德生接完电话说,“在我们这里上课的老师基本上全是各县中的骨干老师,按课时计算工资。”此前的一个晚上,谢德生刚刚和会宁某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就代课问题达成一致。
在师资方面,各民办学校都标榜聘请名师执教。
2005年开始,会宁县相继出现了会州、秦陇和桃园3所民办补习学校。谢德生明显感觉到了压力,今年他掌握了会宁县400分以下考生的详细信息,“就这么挨个打电话,总有碰上的吧。”
秦陇中学今年高考本科上线6人,成了会宁三家民办学校的后起之秀,但是招生一样进展缓慢。
8月14日下午3时许,柴小鹃来咨询补习报名情况。2007年高考,她只考了378分,所有公立高中补习班都没有她的位置。
“家长和学生对民办学校还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他们把这里当作差生混日子的地方,这种观念短时间很难改变”,秦陇中学的童老师分析说。他是青海某中学退休的老教师,受聘担任秦陇中学专职班主任,也是目前会宁县民办学校里不多的固定老师。
会宁县教育局办公室一负责人坦言,会宁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现有的所谓民办学校全部是由零散的补习班演变而来。
禁令将至,每年4000多名复读生是会宁教育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会宁县初步的思路是采取股份形式,面向社会招聘老师,建设一所有明确办学方向的补习学校。”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台宗仁说,“补习终究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出路是对会宁的教育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
8月31日,记者再次采访谢德生,他已经准备到外地去当老师了,他的会州中学已经倒闭,因为他只招到了几名学生。
“我的孩子就是要上大学,而不是职校。”
有教育人士分析认为,教育部禁办复读班的举措是2005年中国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延续。那一年,中国教育领域最大的举措,莫过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招100万,而这只是个开始。
“中职的扩招,无疑会平衡教育结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1∶1是结构调整的目标。”台宗仁说。
2006年,会宁县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电子工业学校和机电工业学校,开始了职业教育的尝试。
在这之前,会宁两所职业教育机构——会宁县职业教育中心和郭城职业中学能够接受的毕业生不超过3000人。
来自会宁县教育局的数据显示,每年2万名初中毕业生有6000人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只有不到1/10的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大量学生则进入补习班,来年继续冲击普通高中。
台宗仁说:“一个3000人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开始筹建。”会宁今年中考,有6000名初中毕业生报名职业高中和中专。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会宁电子工业学校实际报名人数只有1200多人,离招生目标尚有800多人的差距。
“还是观念问题,学生家长们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一辈子靠得住的事情,尽管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次性就业率在70%以上。”会宁县教育局职业教育办公室主任李向民说。
“我的孩子就是要上大学,而不是职校。”李润兰坚持认为。
8月27日,李润兰丢掉了她每天20元报酬的工作。43岁的李润兰,因为带着从乡下来县城看病的侄女去医院而耽误了两个小时,在会宁新华书店搬书的力气活就被另外的几个女人顶替了。
“今年太旱了,秋田绝收,地里没什么活干了,在城里给娃娃做饭,还能找个零工挣点钱,我们家现在就指望两个娃娃明年能考个好大学。”8月28日中午时分,正在为孩子们准备午饭的李润兰说。
孙志国的唯一愿望
复读生孙志国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已经没有退路。
“想过明年万一落榜的结果吗?”
略微一怔,“会宁太苦了,如果没有学上,我不知道打工会有什么样的出路。”孙志国没有正面回答。他的父亲6月下旬就去酒泉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了,但至今还没有给家里寄来一分钱。
打工留给他的最深印记,是2006年9月17日,因为操作机器不当,乘假期在广州打工的孙志国左手无名指落下残疾。
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成了孙志国现在唯一的愿望。
文/图 本报记者 邱瑾玉
《兰州晨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