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唐山市丰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局长郑喜兰
图为郑喜兰 马竞摄
检察官风采
本报记者 马竞
郑喜兰一头短发,纤细柔弱。这位看似普通的女性,说起话来快人快语,明亮的眼睛里满是刚毅的目光。身为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她坚强干练,在河北省检察系统,素以“稳准快”著称,屡破大案要案。
据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门统计,郑喜兰近十年获得过“全国检察机关优秀侦查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优秀公诉人”等各种荣誉称号达五十多项次,并多次被记一等功。
可郑喜兰说,荣誉只代表过去,而未来的路永远没有止境。
2005年1月8日,郑喜兰接到一家国有企业电话,称该公司项目部财务负责人刘某神秘失踪。
接到报案后,她马上组织召开案情分析会,成立专案组,挂帅一线参战指挥。由于犯罪嫌疑人已提前更改了姓名和办理了假身份证,并做了整容手术,调查抓捕任务异常艰巨。专案组辗转邢台、珠海、郑州、包头、乌鲁木齐等地,行程数万公里,仅查阅的电话通讯记录单就有两尺多厚,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经过十几天的蹲坑守候,2月5日,犯罪嫌疑人刘某及同案嫌犯鞠某被抓捕归案。此案从立案到抓捕仅用了27天时间。郑喜兰虽然身患疾病行动不便,但是为确保押解任务安全顺利完成,她仍然连夜带领两名女干警赶赴乌鲁木齐市,亲临现场指挥将犯罪嫌疑人押解回唐山。
大年初二,她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开始加班,部署对这一案件的调查取证和审讯工作,初八刚上班,就将案件移送有关部门审查批捕。
2006年3月27日,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判处刘某及同案犯鞠某无期徒刑,二人均未上诉,一审判决生效。此案被评为2006年河北省反贪十大精品案。
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郑喜兰的家门总是敲不开,郑喜兰从来不吃请。
郑喜兰办理一起挪用公款案时,曾经和她共事多年的老熟人打来电话找她说情。电话中,郑喜兰耐心地把挪用公款的几种情形及量刑标准一一讲述给他,然后语气坚定地说:“你就让犯罪嫌疑人自己对号入座去吧!我能出的主意,也是他惟一的出路,那就是让他赶快讲清问题。”
当天下班回家的路上,郑喜兰惊讶地发现有人骑一辆摩托车在她身后不紧不慢地跟随着,近前一看居然是那位说情的老熟人。
老熟人有些尴尬,说要请郑喜兰吃饭去,郑喜兰婉言拒绝了。
“你不吃饭就告诉我你家住在哪里吧,改天我上你家去看看。”
“住址我不能告诉你,你也千万别来。”
可对方还是不走,坚持要看郑喜兰走进哪个单元门好记下地址。郑喜兰有些急了:“你若不走我就不回家了,希望你别再耽误我的时间。”见郑喜兰如此,对方只好离开。
“有人说我脸硬嘴冷,有时连一些亲朋好友都不理解我。”说这话时她一脸的无奈。
郑喜兰不喝酒,但每每办结一件案子,她便会自己掏钱买酒,请办案的同事们一起热闹热闹,以示庆祝。
作为一个女人,郑喜兰有普通女人的生活和苦乐。平时,她也要买菜、洗衣、做饭,要教育抚养儿子,要照顾多病的老人。面对记者,说起因自己在外地办案使父亲的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时,她泪流满面。她为儿子的淘气生气,也为儿子的考试成绩优异并逐渐懂事而满脸欢喜。每每谈到这些时,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女人的柔情。
不久前,郑喜兰光荣地被选举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对记者表示,她将以优异的成绩向党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