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强势外交初显 尚需适应磨合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
自5月17日入主爱丽舍宫以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马不停蹄地制定和推进国内各项改革计划的同时,外交方面也出手不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于8月27日在外交使节会议上发表的重要演讲,更凸显了法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相当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国内“经济病”和“社会病”这两大顽症的拖累,法国难以在外交上有出色表现。2005年,作为欧洲“发动机”之一的法国,因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在欧盟的作用有所下降。2001年和2005年,法国连续两次申办奥运会失败,对法国人的自信心造成了伤害。尤其是2003年,法国坚决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甚至不惜威胁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当时,这虽然使法国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和很高的国际声望,但法美关系却自此一直处于低谷。美国的冷眼相对,使得法国的外交空间受到挤压,甚至被矮化,在国际事务中说话也就缺少了底气。
为了强化法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重塑法国形象,维护其大国地位,萨科齐上台后着力改善法美关系。在他看来,当今世界,美国的作用不可或缺,法美不和不符合法国的利益。因此,他借“度假”之名,行外交之实,通过做客老布什的海滨庄园与美国总统布什会面,巧妙地弥合了两国分歧,修补了法美之间“盟友”加“朋友”的关系。
萨科齐从美国返回法国的当天,法国外长对伊拉克进行了伊战后的首次访问,目的是在伊拉克问题上重新发挥大国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帮助目前深陷伊拉克困局的美国解套。关于伊朗核问题,萨科齐严厉地指出,伊朗拥有核弹是“不能接受的”。他呼吁伊朗立即停止铀浓缩活动,“如果造出核弹,就会遭到炸弹轰炸”。法国在伊朗历来有自己重要的经济利益,萨科齐对伊朗态度如此强硬,意味着法国在美伊关系的天平上明显倒向了美国一边,也就是说法国将支持美国对伊朗可能采取的惩罚行动。
欧盟是法国的“后院”,也是法国外交政策的延伸。法国要想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以欧洲为依托。用萨科齐的话说就是,“没有欧洲,法国不会强大,就像没有法国,欧洲不会强大一样”。萨科齐因此把建设一个强大的欧洲,置于法国外交的“绝对优先”地位。法国明年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确保《欧盟新宪法条约》的出台和生效将是法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维系同非洲的密切关系是法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科齐不止一次重申了法非关系的重要。因为,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历史渊源上来讲,法国都需要非洲这块传统地盘,以加重其在国际上的分量。所以,萨科齐上台不久就两次踏上非洲大陆,先后访问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塞内加尔和加蓬,这对提升法国大国形象极具战略意义。
萨科齐就任总统以来,在外交上确实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他获得了国内民众71%的高支持率。但是,“亮点”之外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他的强势外交给人的感觉似乎还不够成熟。比如,他在向美国示好的同时,又指责俄罗斯等国,这在外交上是很忌讳的;法国欲重返中东,却又做出令阿拉伯国家反感的事,称以色列为“朋友”,这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后果尚有待观察。西方舆论认为,萨科齐在外交上的曝光率看似比较高,但实际上都属“虚晃一枪”。法国外交若要有所突破,起码还需要一段适应期和磨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