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大气臭氧层日渐薄弱,强烈的太阳紫外线透过薄薄的臭氧层,对地球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唤起全球居民的保护意识,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大气臭氧层,是指在地球上空20~30千米处,臭氧密度较大,称为臭氧层。由于它担负着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的“神圣职责”,又被喻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大气臭氧层日渐薄弱,个别地方还出现了“空洞”,强烈的太阳紫外线透过薄薄的臭氧层,对地球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
据国际有关部门报告,1995年7月,大气臭氧层浓度已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比1957~1978年同期平均值低25%~30%,而且以每年1%的速度继续下降。南极上空“空洞”已达10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为唤起全球居民的保护意识,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臭氧层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平流层内。关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目前公认的理论是1974年美国科学家提出的:臭氧层薄弱是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破坏的结果。氟氯烃俗称氟利昂,主要用于冷冻剂、消毒剂、灭火剂等。经过对流层扩散到平流层的氟利昂在紫外线作用下放出氯原子,氯原子与臭氧分子作用后分解成一个氧分子、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化氯分子。然后氯原子被放出,这样反复发生链式反应。在平流层中,每产生一个氯原子就有10万个臭氧分子被破坏。据测算,我国臭氧层在1969~1986年之间减少数量大致在1.7%~3.1%。
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的危害表现在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经过紫外线强辐射的生命,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被破坏,会引起细胞死亡、皮肤癌增加和导致白内障。紫外线辐射还直接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使潜在的病毒感染复发,降低人体对单纯性疱疹和热带寄生虫的抵抗力。它对农作物及其它生物也有影响:臭氧层的破坏,对豆类、瓜果、蔬菜、针叶林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由于强紫外线的作用,会引起叶片发黄、植株矮小、抗病力下降等。臭氧层破坏同时加剧“温室效应”:氟利昂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虽然它的含量比CO2少得多,其热容量却是它的1万倍。同时,由于臭氧的破坏,大量紫外线损害地球生命,“尸体”腐烂分解,会导致大气中CO2增加,也会加剧温室效应。
目前全世界每年消耗约100万吨氟利昂,其中85%被排放到大气中去。目前,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在研究保护臭氧层的措施,人类自身也应该行动起来,通过严格限制氟氯烃化学制品的生产和使用,积极开展无害替代产品,采用激活法促进臭氧合成,让“保护伞”能真正起到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作者单位:浙江临海外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