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终生预防自杀”。记者从今天召开的“预防自杀研讨会”上获悉,学生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仍存在薄弱环节,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本市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今年高校新生人手发放一册《心理危机辅导》。
心理障碍易导致极端行为
上海师大心理中心主任李正云博士介绍,在自杀学生中,65%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抑郁症。研究自杀成因发现,精神疾患是首要原因;其次还有外在诱发型事件;不稳定的应对方式;学习就业压力、单相思、家庭矛盾等。患者长期存在压抑状态,造成自杀事件。
毕业于重点高中的许某,去年以530分考上了本市某高校。寒假期间,许某随父母去杭州游玩。旅途中突然和父母起争执,便独自买火车票回上海。一回到上海,他就找到了一直难以忘怀的前女友外出谈心。当晚,他再次上女孩家找她,被女孩父母拒之门外。没想到的是,门一关竟把他关在了生命的另一边,许某当即从楼道的窗口纵身跃下。事后许某的同学回忆,许某高中时很多举动都带有明显的抑郁倾向。如别人随意的一句“你最近胖了”,他会耿耿于怀。“他表面看上去很平常,其实骨子里是一个极其敏感、抑郁的人。”许某的室友这样说。
李教授分析说,外在诱发型事件往往是很难预见的,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很可能瞬间采取极端行为。对此,李教授建议各大高校要普及心理援助行动,加强预防工作。
老师多关心性格内向的学生
上海预防自杀研究发起人之一、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单怀海教授认为,预防自杀的工作要从学校做起,教师应多观察和关心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愿暴露真实想法,宁愿被抑郁折磨,却不愿向医生提出心理求助。其实,在正规的医院,医生可以通过迅速的检查和问诊很快确诊抑郁症。目前也有许多有效的药物治疗抑郁症。
高校开展“心理扫盲”活动
据了解,上海师范大学今年9月开学期间在全校开展“心理扫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一新生入学当天人手一本《心理危机预防手册》。开学后还将组织各寝室长学习“如何识别出现心理问题的室友”,此一做法将推广到各高校。
专家们建议,要发展民间预防和干预自杀工作,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学校应建立精神疾病预防体系,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减少因为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事件。社区要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管理。建立有比较完善的自杀干预机制,提高普通市民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