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恺
《偷书贼》是一本小说,它的作者,是一名澳大利亚人,名叫马格斯·苏萨克。小说一出版,即荣登欧美各大文艺类图书排行榜的榜首,被译成中文后,也很快受到中国读者的追捧,其销量,已非《安妮日记》《追风筝的人》等同类图书可比。
其实这部小说写得很朴实。题材是老掉牙的题材,形式上也没有不着边际的东摸西索,如果说真有什么探索的话,作者的笔墨,也是用在了人性的矛盾和人类普遍情感的构建上,因而能够感动各个语系的人群,也就不足为奇。小说的背景,是1939年的德国,小女孩儿莉赛尔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在那里,她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加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开始偷书,并给躲在地下室的犹太人和防空洞里的街坊邻居读故事,一个小孩子所犯的“错误”,竟慰藉了战火中千百颗惶惶不安的心。在这里,我的本意并非想谈这部小说,我只是觉得有点儿遗憾,一个让人流泪的“偷书贼”故事,怎么就让外国佬抢了先手呢?当年鲁迅先生可是写过孔乙己的啊!老孔不是说过,窃书不能算偷吗?另外我也没想到,这样一部谋篇布局情节也不复杂的小说,一旦注入了某些新的内容,倒能令整日生活在浮躁中并被指为世间最不愿读书的现代国人趋之若鹜,也算是一种极大的讽刺了。只能这样说,我们的文学创作,要么是想像力极度缺失,要么就是理念出现了问题,不然读者怎么会说“文学死了”呢!
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是要给人们找到一个精神家园。如今的国人,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压力,有形而上的,也有形而下的,而且这种压力,正在日甚一日地变得异常强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要精神和心理等方方面面的支撑。我们不是当年躲在地下室里的犹太人。假使我们在这种时候,还需要一个小女孩儿来给我们抚慰心灵,送来温暖,那么我认为,我们肯定永远都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