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
友情
古稀之年的高其珍老师,曾任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退休之后,她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老年学员,前后在市老年人大学写作班任教17年。当学员们得知新学期开始后,高老师将告别讲台,许多老年学员流下热泪,师生握手拥抱,依依不舍之情令人感动……
师生情谊有多深?月亮知道我的心。看一看学员眼中的高老师吧:
郭宜璇(81岁):女儿的心愿
郭翔,我好想你!曾记得,你一篇篇交来习作,我们通过对文章交换看法而神交。
1998年报社举办“老插忆趣”有奖征文,你以散文《“迷人”的黄鼠狼》参赛,后被收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难言青春——老插忆趣征文选》一书。我看到了你内心深处文学的种子在发芽、成长……
这是我女儿郭翔遗作文辑前言中的一段话。前言的作者和文辑的编者都是可敬的高老师。
我女儿郭翔当年来写作班上课时还在岗,她在单位做宣传工作,想在写作能力上得到提高。女儿本想参加高自考,我说,我们写作班的高老师耐心诚恳、教学有方,你不妨来这里听课,肯定对你有帮助。于是,女儿也成了高老师的学生,她们很快就成了忘年交。在高老师的指导下,女儿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在报刊发表作品20多篇。后来,我老伴儿也受到感染,报名参加写作班,一家三口同学写作,成为当时的校园佳话。
2006年春节过后,女儿突发重病辞世。此前,老伴儿辞世已经让我蒙受精神打击,女儿的突然离去更让我痛不欲生……在亲友的帮助下,我振作起精神。在整理女儿遗物时,我发现了郭翔保留很好的一封信。那是高老师1999年8月18日给女儿的一封复信,上面写着对郭翔两篇散文读后的看法和点评。接着,又发现了一页白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女儿娟秀的钢笔字,详细记录了高老师对她多篇散文及报道的批注,其中有加了圈儿的精彩词、句,也有使用不当的文字,最后是对文章的总评。女儿还动情地抒写了自己的感受:“……我不但要向高老师学作文,还要向她学做人……”看到这里,我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似乎听到了女儿的嘱托:“妈妈,把女儿的文章编辑成册,留作纪念吧。最好请高老师帮您做这件事情。”连续几个晚上,在梦中女儿都这样对我说。
高老师那么忙,我真不忍心给她增加负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找到高老师。看着郭翔的遗物,高老师落泪了。她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批改了几十年作文。批改作文总是要提出意见,被提意见的一方能不能、愿不愿意接受,要看双方是否能理解,甚至是否投缘。我在职时,那些大学生,多数只喜欢分数,不大有耐心看批注。而郭翔却如此看重,这对我是多大的尊重啊!”高老师热心答应帮助我编辑女儿的文辑,并且写了前言。
手捧女儿的文辑,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是高老师帮助我实现了女儿的心愿,那字里行间凝结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饶硕(67岁):难忘的点评
我和许多老学友一样,经常向高老师汇报写作体会,已成为习惯。没想到高老师这么细心,把我讲的细节作为典型,还提升到理论高度。那是一次让我难忘的点评。
我曾在报上看到石坚同志的文章《牛棚回忆录》,其中一个情节是李辉为丈夫送去亲手缝制的厚棉帽、棉鞋,为的是让他在挨批斗时少受罪。我读后感慨不已,就以此为“切入点”登门采访李辉,我们谈得很投机,其间又无意中发现小保姆用洗菜水冲马桶、注意随手关灯,雇主之间关系和谐等细节。结果,一次采访写成了4篇文章,先后发表。
在2006年第二学期初的一次课上,高老师以我准确把握切入点、观察细致为例,讲“采访什么”和“如何采访”。高老师结合写作理论讲解、介绍的例文,一般只使用一次,而且,精挑细选,标准很高。为了提高授课质量,她的业余时间大都用来阅读书报、整理资料,力图有新的发现,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写作本领提高了,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增强了,还培养了关注新事物的自觉性。
高老师的点评让我受宠若惊,永远难忘,激励着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李明第(55 岁):老师教改稿
读着经过高老师几次指导修改后的《潇洒地舞起来》,我情不自禁地转着圈儿,做了几个得意的国标舞动作。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
我是刚步入写作班半年多的新学员,热情高、写得多,但质量不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向高老师表达了特别想写好学习国标舞的一篇文章,得到高老师的鼓励。当时已经放暑假,她说:“到我家来,咱们一起研究吧。”我带着稿子三次登门求教。高老师耐心地指导我改稿,经过四次删繁就简,不但成功“瘦身”,由2000字压缩到千余字,还完成了“美容”,变原来的按时间顺序为把一个精彩瞬间作为开头的倒叙写法,字、词、句也都经过反复斟酌锤炼。定稿和初稿相比,就像一个臃肿粗陋的人变得苗条俊俏了。通过高老师手把手地教我改稿,我找到了以往文章少有亮点的原因,也基本知道该怎么写、怎么改了。真是受益匪浅啊!
许多同学告诉我,高老师不仅“授之以鱼”还“授之以渔”,使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成果。比如,从未发表过作品的宋英田,其短诗《小板凳》在高老师指导下改写为一篇散文,参加“国庆50周年征文”,获一等奖。比如,孟立华和方在春先后成为天津市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协会会员。比如,12岁进厂当童工的贾绍达,其作品屡屡见诸报端;袁鸿钧的《炮击英国军舰振国威》、刘青山的《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发射铺路》等文章在报刊发表;刘宗义先后写出回忆录近20篇,有的被平津战役纪念馆收藏;王长欣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医旅春秋》等等。
在高老师告别讲台的时候,我们这些老年学员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您永远是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