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知名学者冯其庸撰成《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下称“冯文”)认为“项羽不死于乌江”,支持“项羽身死于定远”之说,引发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
不过,亦有研究者对项羽“身死定远说”不表示赞同,并对冯文提出异议。
近日,江淮巢文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宁业高教授认为,“项羽身死定远实属误解”,并对此观点提出三方面的质疑。
“乌江自刎”不源于元杂剧 在宁业高看来,项羽溃逃、徘徊、自刎乌江的全过程,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述得清楚翔实,并以“自刎而死”结句。“冯先生的文章认为项羽乌江自刎不是《史记》记载,并提出源于民间传说的说法,但是他又没有依据。”宁业高称。
宁业高认为,“冯先生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是民间传说但又无法找到出处,最后只好到元杂剧寻依据。”然而,基于“乌江自刎说”的诗词在宋朝就已经非常多了,如李清照《夏日绝句》、陆游《项羽》等几乎是妇孺皆知的。其实早在唐朝就有记载“乌江自刎”的相关文字与古物,如乌江项王亭(霸王庙),唐宰相李德裕撰写《项王亭赋并序》,诗人李贺、杜牧等都有赋咏,“怎么能说元杂剧"作用"出了"乌江自刎说"呢!”
“身死东城”≠“身死于东城” 宁业高对冯文的论证方式提出了异议。在他看来,冯文在否定“乌江自刎说”时着力寻找《史记》的“矛盾纰漏”,在肯定“身死定远说”时却又紧紧拥抱《史记》并以“身死东城”四字为至宝。
“《史记》里确有"身死东城"四字,但是绝对不能先直解为"身死于东城",再演绎为"身死于定远",因为它有固有的语言环境与特定的人事背景。”宁业高认为。在他理解,“身死东城”解读为“在东城身陷危境而行将死亡”更为合适。
让宁业高不理解的是,“冯先生为确立"身死定远说"而竭力寻证觅据,甚至不惜寻词摘句。”他举例说,冯文引“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指出这句出自《樊郦滕灌列传》,原文应该是“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这段分前后两大句,交代不同地点的两次战斗,“五人共斩项籍”是在乌江。
“《项羽本纪》记述得十分明白,也易读易解,不知冯先生为何特选《樊郦滕灌列传》,还别裁断句,利用标点技巧进行改编,有断章取义之嫌。”宁业高说。
秦末“东城”≠今日“定远” 宁业高认为,之所以出现项羽“身死定远说”,关键问题在于冯文对“东城”的含义不甚明了。在他看来,要把项羽死于何处的问题讨论清楚,得先把相关地名含义、历史沿革和疆域区划搞清楚,因为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革已是迥然不同了。
“他们对史记中"东城"的理解基本上是狭义的,但实际上有广、狭二义之分。”宁业高说,“冯文、计文正是混淆与误解了《史记》的"东城"不同含义而导致出不合史实的误断。”
“"东城"、"定远"不仅名称有异,境界疆域也是不同的。”宁业高进一步解释“用现在的"定远"直代秦汉时的"东城",显然有悖史实。”宁业高称,对这种关系的误解,是“身死定远说”产生的关键所在。
宁业高通过对大量古籍的考稽与引证,明确认为,“东城、乌江实际上是县、亭的辖属关系。”《史记》中“自刎乌江”与“身死东城”,在历史地理概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前者是对项羽死地的具指,后者是泛谓县境。”宁业高说。(李进陈亚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