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雕像。 |
和县霸王衣冠冢 |
人大国学院院长冯其庸近日发表文章,提出有关项羽之死的新说法——
项羽葬身之地不在乌江?
本报记者侯健美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项羽力战脱身,却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乌江岸边自刎而亡。于是,后世便有了一出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和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诗。
但在今年8月最新一期的《中华文史论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冯其庸撰文指出:项羽并非自刎乌江,而是死在距离乌江120公里的东城。
葬身地距乌江120公里
上世纪80年代,冯其庸前往安徽考察。他最初的想法是写一部“《史记》地理考”,对《史记》中涉及到的地点进行重新考证。从那时起,他就对项羽自刎乌江岸的说法产生了怀疑。此后20余年里,冯其庸沿着项羽兵败溃退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调查,积累了大量材料。直到去年,冯老才将所有的史料和证据进行了梳理,完成了《项羽不死乌江考》的论文。
据冯老认定,《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当另作分析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破籍东城”,“追籍至东城”等等。
东城又在哪里呢?东城在今天的安徽省定远县,距离乌江有120公里。
根据史料,项羽从垓下突围出来后还有八百余人,但到了东城激战后,项羽身边还剩下28人。此时,汉军有数千人将其团团围困,项羽已是步行,手拿短兵器迎敌。从常理推断,又怎么可能从东城突围,再走120公里到乌江岸边呢?
一座有名无实的“九头山”
那么,项羽究竟有没有从东城突围呢?
据《汉书》记载,项羽东城突围不是在东城县城,而是在当时东城县境内一座山上。“这座山”在初唐李泰《括地志》上被再次提及:“九头山在滁州全椒县西北九十六里。‘江表传’云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至此,一日九战,因名。”按照这个记载,项羽的确曾率领28人突破了汉军的重重包围。“九头山突围战”一直以来被说得有板有眼,说是山石上还留有磨刀的痕迹。
为此,冯老委托当时的定远县文化局局长开车前往全椒县寻找九头山,想看一看东城距离九头山究竟有多远。但那位文化局长绕着全椒县东南西北找了个遍,都没有找到这座九头山。据当时全椒县文化局的同行介绍,全椒县根本就没有一座九头山。1988年,全椒县重新修订县志时,已经将九头山的有关说法取消了。
另有一种说法,九头山其实是在离全椒县不远的和县,但和县只有一座花山,也从未叫过九头山。
冯老据此认为,九头山其实是一座千百年来有名无实的山。既然九头山找不到,项羽从东城突围的史实自然也就值得商榷了。
确切记载出自元杂剧
如果项羽根本没能从东城突围,而是葬身于东城。那“乌江自刎”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冯其庸认定,《史记》、《汉书》均无“乌江自刎”的明确说法。到了唐代,《史记正义》转引古书《江表传》时也只提到“项羽败至乌江,汉兵追羽至此”,提到了乌江,但仍无“自刎”一说。
再往下梳理,在元代的文史资料中,冯老终于找到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最早记载。但这段记载其实是出自元代中期剧作家金仁杰的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冯老由此认为,项羽乌江自刎是民间传说,由民间传说形成了杂剧。
上世纪80年代,冯老在乌江实地调查时,访问了当地农民。当地人竟然采用了元杂剧中艄公说的“渡马不渡人,渡人不渡马”这两句话来讲霸王。冯老觉得,元杂剧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这大概就是“乌江自刎”的传说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