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基金产品的热销让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推销时动起了“脑筋”——给客户推销时硬是把保险产品说成是眼下较火的基金,而且只鼓吹高收益,却不提手续费的事。记者最近了解到,不少保险公司业务员甚至给客户发送短信,直接引导客户“介入”。
北京保监局人士表示,把和股市挂钩的投连险、万能险说成是基金,是误导投保人的行为。
保险是“基金中的基金”?
张先生昨天收到一则短信说,某公司旗下的一个基金产品,稳健抗跌,收益前景好,现在介入正合适,留邮箱或电话×××(手机号),而短信最后的落款竟是一家寿险公司。
张先生照着短信上的号码打过去,保险公司业务员所说的一番话更让他一头雾水。据业务员介绍,这个产品的风险比基金还低,收益率98%,去年是78%,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抗跌,是“基金中的基金”。
这通宣传让张先生很纳闷,“基金中的基金”会是什么呢?
保险公司业务员不厌其烦地向张先生介绍,这款产品是综合投资产品,买了不会亏,上市3年每年都大赚。最后该业务员还说,这个产品9月26日就停售了,以后新产品就再也没这个合算了,想投资得趁早。“最后我才知道,他说的这个产品是投连险,可听业务员讲了半天,只提收益,并不说明白这是保险产品。”张先生昨天告诉记者说。
与张先生一样,家住开发区的董女士也收到了保险公司的短信,称该公司旗下的理财产品当前的价格是3.61元,现在介入非常合适。经过一番盘问,董女士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产品和她平时买的基金不一样,投资门槛3.3万多元,其中的3万元入投资账户,另外3000元的70%被扣下作为初始费用,如果头一年赎回,还会损失不少本金。可是,业务员在最开始并没有痛痛快快地把这些告诉董女士。
“保险公司为何要说自己是卖基金呢?如果他直接说是投连险,我也许还能考虑一下。”董女士说。
市民需留心三类销售误导
据记者了解到,对于不少市民反映的保险当基金卖的情形,北京保监局已经接到市民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介绍保险产品时,只讲收益,而忽略万能险、投连险的费用扣除等重要事项。二是对保险产品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如夸大分红水平,预测较高的产品收益,或利用保险公司整体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测算分红水平。三是销售过程中没有强调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使消费者产生误解。一些销售人员以“存款送保险”、“买基金送保险”为名销售,或直接将保险产品介绍为基金,检查还发现一家公司以基金的名义宣传投连险的账户信息。
“目前,我们已经现场检查了多家公司合作的银行网点,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要求保险公司对新单在犹豫期结束前三天100%回访,通过回访排查销售误导问题。”北京保监局寿险处人士告诉记者。
专业人士提醒投资者,眼下基金热销,消费者对于一些机构推销的产品最好要充分了解到产品的性质再出手,更要对产品的风险有所认识,不能光看眼下的收益。如果发现销售人员有误导行为,最好及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本报记者 耿彩琴RB112
保监会出新规遏制投连险销售误导
本报讯(记者耿彩琴)随着股市的大热,投连险也出现了热卖,一家寿险公司银保部人士用“卖疯了”来形容前一阶段投连险的销售局面。不过投连险销售误导方面的投诉也开始增加,保监会昨天称,误导主要表现为对产品解释不清、隐瞒费用扣除和夸大合同收益等。
保监会昨天下发给各人身保险公司和保监局的通知称,保险公司作为市场行为责任承担者,对各级分支机构和销售人员出现的销售误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出台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对新签发的投资连结保险保单必须在犹豫期内实行100%电话回访。通过电话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可以通过信函或者派人上门的方式进行回访。电话回访应当进行电话录音;通过信函或派人上门回访的,必须制作回访记录,详细记录回访内容,并由投保人签字确认。
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要确认客户了解初始费用、保单管理费、资产管理费、部分领取手续费、退保费用等各项费用扣除情况;还要提醒投保人投资有风险,实际投资收益可能赢利或亏损。RB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