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姚润丰
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明确把现代农业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以不同主题推动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谐发展新阶段到来。
坚持“多予少取”增加农民收入 “鲁宣公首行初税亩,孔仲尼小试收赋员”演义的是中国财税史上有名的一个典故。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成为征收农业税的最早记载。中国农民从那时开始缴纳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发布第四十六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绵绵延续26个世纪后,终告结束。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农业技术进步缓慢,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中央财政这几年差不多每年在整个农业的投入方面都增加三四百亿元。2006年和2005年相比,中央财政用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增加了422亿元。
2007年的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三个“继续高于”:今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继续高于去年;中央财政对于农业支持增加的资金要继续高于去年;用在农业生产生活方面的直接投入要继续高于去年。财政部表示,今年对于农业的投入,从中央和地方来看,都会比去年的总量增加,也就是说去年整个农业方面中央财政的支出增加了422亿元,今年增长的数量一定会超过422亿元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260元,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率创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
7月25日,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户农村住户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民收入继续增长,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出售农产品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多予少取”的农村政策正在取得实效。
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礼记·礼运》的《大同篇》中,有这样的几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
十六大以来,一些省区市按照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陆续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到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2068万人。
在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一项重大决策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制度。2005年8月,国务院决定加快合作医疗推进步伐。中央要求到2008年,农村合作医疗要覆盖全国80%的县市,中央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助由10元提高到20元。2007年初,实现上述目标的时限更是被提前到今年年底。
此外,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从200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在税费改革之后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扶贫事业、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可以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农民艰苦奋斗之外,国家、社会可以给农业以更多支持,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向前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形成更协调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更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