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的后果
血液制品企业同样在这一个月中坐立难安,一面是凝血因子急剧短缺,另一面是企业找不到足够的血浆进行生产。
“我们的凝血因子生产线开工量最多达到设计能力的10%,”作为国内提炼技术最为先进的生产厂家,绿十字公司一名销售经理透露,“这还只是在有血浆供应的情况下。”
他介绍,2004年前,全国血液制品企业投浆量在4500吨到5000吨之间,目前下滑到3000吨以下。“所有的企业都在抢血浆,所有的都抢不够。”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出于公共卫生安全考虑,国家开始整顿单采血浆站,并进行血浆站改制。在整顿之前,全国约有300家以上血浆站,现在的数量约只有一半。
“血浆原料不足,是目前凝血因子缺货的最主要原因。”广州南方医院血友病治疗中心负责人孙竞教授说,“国家在加强血制品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原料血浆的供应急剧减少。”
孙竞认为,目前的血制品短缺,是2004年以来国家严格整顿的一个滞后效应。“可以说,这是血浆管理转制的阵痛期!但是这个阵痛期实在是太长了。现在不仅八因子缺货,包括白蛋白在内的几乎所有血液制品都面临短缺。”他同时认为,“相关部门有关做法有略微失当之处,不应该一刀切顾此失彼。”
国家同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血制品生产管理标准,按照新的标准,采集的血浆必须放置3个月之后才能用于生产,提炼出的血制品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测期才能投放市场。按照这样的生产周期,即使现在供应足够血浆,加工生产,短时间内也难以解决目前的缺货状况。
按照血友病权威专家杨仁池的看法,解决目前八因子紧缺的根本,在于解除自1986年来实施的外国血液制品进口限制。“现在国外的血液制品实际上很安全。”他说。
“除非有关部门协调一致,拿出一个应急办法,否则短缺将是长期性的。”绿十字销售经理判断说。
血友之间,没人会在这个时候吝啬
现在,冯红梅只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患难与共的血友。作为血友会河南分会的发起者,冯红梅和血友们每天在网上齐聚,互通药品消息,更重要的,是协调血友之间的药品流动。
他们把这样的协调流动称为“借”。哪里的血友出现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而恰巧另外的血友有凝血因子存货,绝大多数血友都会毫不迟疑地把存货“借”出。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命,”冯红梅说,“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吝啬。”实际上,在8月初,冯红梅通过华兰公司的朋友购买了二十多支八因子,不到半个月,全借给危重患者了。她的儿子从9月初开始牙龈出血,反而无药可用。
冯红梅并不后悔,儿子3岁多的时候,夜里突然关节大出血,几次疼得昏迷。她打电话在卢山县一个血友处找到一支八因子,卢山的血友半夜里跑了上百里地送来了救命药。“大家都会互相帮助。”
血友会里,患者们互称“血友”。这些因宿命而聚在一起的人,在这里感受到来自彼此的包容、理解和爱。这也正是很多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原因。在这个特殊的集体里,只有血友病,没有血友病人。
“帮帮我们,”冯红梅说,他们的理由简单但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们想活下去!”南方周末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