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对话(1981年)台湾
等待维纳斯(1979)希腊
天涯海角(1995)海南岛
心景——美国艺术评论家GerritHenry曾说:“柯锡杰在希腊所拍摄的《等待维纳斯》作品中,极欲表现抽象意念的企图完全表露无遗。作品的画面是由两个水平及一个垂直的矩形所构成。画面右边是一堵令人惊异的白色石灰墙伫立在艳阳下,墙上一扇摇摇欲坠的紧闭红窗将阳光阻绝在外。千年后维纳斯女神是否会自海面升起不得而知,然而它的杳无踪影却以无上庄严之姿,将眼前这一片景象幻化为神话。”如此这般的诗意在柯氏的作品中俯拾皆是,例如《雪天黑墙》、《观海》、《极》、《炎阳下》、《孤灯》等。
这些作品往往出现大量的“留白”画面,让观者自由想象、细细品味。
新意美学——从18岁拿起相机后,柯锡杰的创作始终维持一贯的信念——“捕捉宇宙间千变万化最美的刹那,将之定格,摄入镜头,化为永恒。”(白先勇语)他的作品常撷取自生活中最普遍的题材,但拍摄的角度却令人赞叹——原来摄影作品也可以如此呈现、如此美丽。他曾说:“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种"框",用心体会则是一种"宽"”;又说:“一个人的心灵有太多东西的时候,其实什么也体会不到。简单的时候,我们的心才活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柯氏的作品之所以能呈现如此简洁、利落又饶富深意的画面,皆源自于他有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联手举办的“台湾艺术巨匠”系列活动——《看》:柯锡杰摄影创作50年展,9月6日至16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此次展出的83件摄影作品,系选自柯锡杰先生半个世纪的得意之作,也是他源起中国大陆、发迹台湾、求学日本、转战纽约、浪迹天涯的真实写照。柯锡杰先生在开幕式上由衷地表示,回到祖国举办摄影展,是他最大的心愿。
柯锡杰的艺术创作源自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1929年出生在南台湾的柯锡杰,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18岁起自学摄影,陆续荣获富士、樱花、三菱月光等各类大奖;30岁赴日本东京深造,后获得第一届日本尼康国际摄影大赛奖项。两年后柯锡杰返台,率先以“专题方式”拍摄人物、风景,成为台湾在摄影风格上另创新局的先驱者。
1967年柯锡杰拋下了在台湾努力经营的丰硕成果,冒险奔向世界艺术之都——纽约。“我见识了商业时尚摄影的激烈竞争,同时也接受了世界一流时尚摄影的专业训练,使摄影技巧、眼力的敏锐度都有很大提升。”他成为20世纪70年代少数几个在纽约商业广告摄影界展露锋芒的亚裔摄影家之一。1979年,柯锡杰再度放下在纽约的事业,带着一部相机和两个镜头飞抵荷兰,开始他重新观察世界的返璞归真之旅,足迹踏遍北非、南欧、中国西北等地。正是这段被他称作“流浪之旅”的时光,许多优秀作品由此诞生,这不但是柯锡杰个人摄影生涯上最大的突破,也为他的国际摄影地位奠定了基础。
柯锡杰拍摄过各式各样的人物,从宗教家、企业家、艺术家到文化名人。他曾以《家乡人》为名,拍摄众多在台湾打拼奉献的人们,包括时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半导体之父张忠谋、裕隆汽车老板吴舜文、摄影界大师郎静山、著名作家白先勇以及市井小民,他都能巧妙地抓住被摄者生动的表情及独具的气质,留下了一幅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王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