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面对面
喜迎党的十七大
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心愿。我家现在的住房和养猪场,还是当时亲戚朋友和乡亲们主动帮忙盖起的,在致富路上,乡亲们给了我很多支持,我认为所做的都是应该的。
——邓素梅
“我得赶紧做好这身衣服,到时我可以穿着它到北京出席党的十七大”——日前,笔者在乳源县必背镇桂坑村见到邓素梅时,她一身瑶胞盛装,带着邻家大嫂般的爽朗,正在自家门前一针一线地刺绣着衣服的花边。
她说,刺绣这样一套衣服要花上几个月时间,养猪虽然忙,但她一得闲就做针线活,希望以新衣服、新的生活面貌迎接党的盛会。
今年41岁的邓素梅被誉为“瑶山养猪女状元”。目前养了286头猪,其中能繁母猪44头,公猪2头,这个规模在当地首屈一指。
“今年我的运气比较好,8月31日,我领到了国家对能繁母猪每头50元的补贴;而随着生猪价格的看好,我每头出栏的猪可以净赚500元左右”,邓素梅还向笔者透露了她的打算:到明年春,她要养100头母猪,4头公猪,生产规模扩大到500头左右。
高中毕业后的邓素梅在村里当过几年代课老师,也在镇林业站做过临时工,最终还是回家务农;她也曾做过豆芽、养鱼和开小卖部,但都因难有较大发展而放弃了。
1997年,镇里引进“三元”杂交猪品种,邓素梅看到了致富希望,承包了镇里的养猪场。为收集学习资料,她经常到县畜牧水产中心求教专业人员。几年下来,她终于摸索出一套成功养猪经验,如今,种猪繁殖、猪仔管理和防疫等问题她都能自行解决,养猪场的规模也从当年的5头母猪扩大到了几十头,生猪年出栏量达500多头,基本每月可出栏一批肉猪。养的猪越来越多,她忙不过来了,将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回来当“猪倌”。
在必背瑶乡,流传着一个生猪乘定点“班车”的故事。那是2001年,当地猪肉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一度跌到每公斤5元。而此时邓素梅已经开始主动外出跑市场,将生猪运往价格略高的韶关曲江等地销售,实现了扭亏为盈。
尝到了甜头,邓素梅与丈夫一合计,决定组织全镇零星户的生猪统一集中外销,按每头收取10元的车费,统一装车运往镇外。一车下来,农户每头猪比镇内多赚了四五十元。于是,当地农户纷纷把自家的肉猪拉到邓素梅夫妇指定的候车点,瑶乡的生猪也就有了定点“班车”坐了。
由于有了销路,农户吃了定心丸,养猪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邓素梅也越发重视市场问题。她考虑如何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2004年6月,在必背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邓素梅挑头成立了“养猪营销专业协会”,并被推举为会长。而由于当时89名协会会员中有37人是党员,于是,协会党支部也应运而生。
现在,邓素梅的家底越来越殷实,养猪协会的班底也是越做越大。但“富了不忘家乡人”,“我既是领头人,又是技术员、讲解员,更是养殖户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服务员”,这是邓素梅的做人宗旨,也是她作为一名党员的自我要求。
对话
记:您当年当选为必背养猪协会会长时还是预备党员,如今您已是协会党支部副书记了,您对“支部加协会”这种模式有何看法?
邓:将支部建立在养猪协会上,形成以农户为基础,以协会为依托,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这是一种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工作模式。事实上,该模式建立以来,协会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了农户的养殖和管理技术,也拓展了销售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必背养猪业的发展。在我们这里,当地养猪存栏量10头以上的农户就可以入会,而今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28名,其中党员41名;全镇有近1000多农户养猪增效创收,生猪年出栏量达到11000多头。
记:十七大就要召开了,您会准备提些什么建议?
邓:我正在向基层党员和群众了解情况,寻找加快山区发展,加快农民致富的路子。我要将这些情况带到会上,与代表们讨论,同时认真学习会议精神,更好带动乡亲致富。
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谷立辉 特约通讯员 赖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