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贵阳9月14日电(记者胡跃平)金秋时节,记者来到贵州遵义农村,所到之处,几乎家家庭院口都有个瓷砖镶嵌的小水池,主人从地里回来,在水池里洗净脚上和农具上的泥土才踏进院内。不少人家的窗台下,一排排拖鞋显示出主人和城里人一样讲究。
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台,平整后的打谷场成了篮球场。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
遵义市在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2001年,余庆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率先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遵义市及时组织调研,在全市推广“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七个一”包括: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建对外宣传栏、建体育娱乐场所。
“四在农家”活动把“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广、增收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2006年,“四在农家”创建点农民人均收入达26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多出200元。
6年多来,遵义市投入“五通三改三建”资金10亿多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亿多元,部门帮助和社会捐助8000多万元,引导农民投入(含投工投劳)8.5亿元。到今年8月,遵义市已完成创建点3500多个,覆盖232个乡镇,有140多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民人口总数的28%。
遵义市提出在2010年以前,全市要有80%以上的自然村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文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