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9月16日电(记者李荣)中国节水抗旱杂交稻研究继续取得进展。上海科学家选育的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16日经过现场测产考评显示:节水抗旱杂交稻比一般杂交水稻节水一半左右,少用农药,生育期短,减少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而实际产量达到了每亩560公斤以上。
据研究主持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负责人罗利军研究员介绍,项目组通过对大量的抗旱资源进行筛选与转育,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旱稻不育系“沪旱1A”,进而实现三系配套,育成首例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3号”,分别通过了上海和广西的相关品种审定,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项目组今年在上海奉贤区连片种植“旱优3号”达50亩,获得大面积丰收,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和保护环境的初步目标。据现场测产,实际产量达到每亩561.6公斤。
据考评专家说,这种节水抗旱杂交稻比同期播种的杂交粳稻早成熟40多天,9月下旬新米就能上市;整个生育期只灌溉3次水,节水一半以上;由于抗病虫性强,防治次数仅为3次;种植抗旱稻,由于田间不淹水,避免了甲烷排放,也减少了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
专家表示,干旱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培育节水抗旱稻、推广节水节本的栽培技术,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