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散远直单位是部队基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这些单位在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广州军区联勤部队认真贯彻落实四总部《关于加强小散远直单位建设的意见》,针对联勤部队摊子大、分布广、驻地散、专业性强、单位类型多、保障任务重的特点,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小散远单位的正规化建设取得明显成绩。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广州军区联勤部队的仓库、哨所和演练场,现场感受基层变化,今天起陆续向读者报告这些单位的正规化建设成果。 雨后初晴。一场应急战场保障演练,在没有预先通报的情况下悄然展开。
上午9时,接到上级命令的驻桂某联勤分部领导迅速赶往作战指挥中心。5分钟后,可视化作战系统联通分部所属某军需仓库、第181医院、某军械仓库、油料仓库和独立汽车营5个单位,作战动员在紧张凝重的气氛中进行。
分部指挥员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决定组建应急保障兵站,为战场提供综合后勤保障支援。指挥员立即启动应急行动预案:兵站指挥机构成立,人员按预案编组,军需物资出库,20管群车加油车驶出车场。各单位按作战行动规范,有条不紊展开战时保障行动……
现场观摩演练的军区联勤部部长吕德松介绍,随着使命任务的拓展,后勤保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联勤部队小散远单位的正规化建设,要在多年来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使命任务的新要求,解决好后勤工作的标准和规范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演单位领导每人手里都有一套新近编印的《联勤部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实施细则》,这套《细则》涵盖后勤保障业务、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各个方面,如何开展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操作性很强的规范要求。
由各单位抽组的战场保障单元,在预定地域集结完毕后,迅速展开战场保障演练。泥泞的演习地域,留下一道道车辙、一串串足迹。
参演部队行至某陌生地域时,数十台装甲车辆因为断油相继熄火“抛锚”。此刻,一台台伪装严实的野战加油车从丛林中悄然驶出,为装甲车辆实施群车加油。一辆20管群车加油车从记者面前疾速开过,两条长长的软质输油管从加油车尾部“吐”出后,如一字长蛇般延伸到熄火的装甲车辆前。记者注意到,一辆装甲车加油仅需4分钟。
临近正午,刚刚还在演练场充当战斗员的几名战士,熟练地展开炊事车,主副食品备料、烹制,40分钟不到,各连队炊事员全部完成了四菜一汤、可供150人食用的热食制作。
下午4时,演练继续进行。在一阵急促的救护车呼啸声中,“野战救护所开设及伤员前接分类救治”课目演练开始。记者看到,在某主要作战方向上,一列带着红“十”字旗的车队突然出现。很快,车队开进一片依山傍水的丛林地带。野战急救车、野战手术车,野战医技保障X射线诊断车等新式医疗装备迅速展开……短短十几分钟,一个离前方战场不足两公里远的“野战医院”便开设成功……
现场组织指挥演练的联勤分部部长唐太平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分部组织所属仓库、医院、独立分队,按照联勤部队开展战场保障的规范和程序,认真学习并组织演练,部队遂行应急保障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次演练中,怎样抽组应急保障兵站,抽组人员怎样进入集结待机地域,到达保障地域后如何展开,各级指挥员大都心中有数,工作进展顺利。
顺畅自如的集结、机动、展开行动,及时准确的战场物资、军械、卫生保障,这些平日里分散在各个点上的独立小单位,一旦按正规的秩序将其汇聚起来,便很快形成战斗力,真正成了“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首选”,成为“保障当前、衔接后续”的中坚,成为“机动支援、无往不利”的“拳头”,在战场综合后勤保障的舞台上一展身手。(本报桂林9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