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位于中国西部,成都平原的北端。这里聚集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西南磁学研究院等国防科研院所18家,在核物理及其应用、空气动力学、磁性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研究领域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一流水平。
全市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达17万人,其中“两院”院士多达26名,智力资源位列西部地区中等城市之首。
2000年9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的战略决策,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国”字号的科技城。2005年,绵阳重新制定了《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并于2005年10月6日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此后不久,这一规划的实施方案先后得到四川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部际协调小组联络员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今日的绵阳,正在成为一座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以产业经济为支撑、以创新为灵魂和以良好投资服务环境为吸引力的科技产业城。
以科技为先导,领跑高新技术前沿。2001年以来,绵阳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共实施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91项,其中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环保工程研究中心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我国第一套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脱硝工业化试验装置,目前已在北京等地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于控制和治理燃煤电厂及其它工业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效果良好,成为当今惟一能同时脱除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烟气净化技术。
以工业为核心,“两拳”打出新天地。绵阳市提出抓“两个拳头”的工业发展战略思路,即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等创“百亿企业”的扩张,大力支持其做强做大,打造工业“参天大树”;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工业“生态绿洲”。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科技城建设之初的近100家发展到目前72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00余家发展到1200余家。今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7.9亿元,同比增长25.4%;实现工业总产值361.19亿元,同比增长27.1%。与此同时,一大批前景看好的重大工业项目也于去年以来相继在绵阳破土动工:由长虹集团总投资160亿元的中国第一条等离子屏项目,由攀长钢总投资上十亿元的1万吨钛材、50万吨棒材项目,由华瑞公司投资15亿元的汽车整车项目等几大重点项目等。这些项目达产后,绵阳将新增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相当于“再造一个绵阳工业”。
以产业经济为支撑,六大集群齐头并进。绵阳市提出和实施电子信息、冶金、建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生物医药食品、纺织六大产业集群齐头并进战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实现工业总产值129.35亿元,同比增长14.8%,产值、销售收入、利税三项经济指标在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2%、43%和38%。
以自主创新为灵魂,着力塑造民族产业品牌。长虹是绵阳的一张“名片”,也是我国民族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近3年间,长虹总共获国家专利450件,平均每两天多时间就有一项新成果或新专利问世。今年6月22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显示,长虹品牌价值达到583.25亿元,3年净增152.52亿元,高居中国500最具价值家电品牌第二位。由绵阳新华公司开发出的491Q、491Y系列汽油发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汽车行业的技术封锁和资源垄断,为我国轻型汽车自主创新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由绵阳九洲集团自主开发出航管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由绵阳龙华公司研发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聚碳酸酯(PC)薄膜远销美国、欧洲、韩国,成为我国第二代身份证防伪膜的独家供应商。
以良好投资服务环境为吸引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效显著。从2001年开始,绵阳就率先在四川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削减审批项目的基础上,把31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278个服务项目集中到“政务超市”——市行政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去年,绵阳又在全国首家推出了“一章对外”的行政审批办法,实行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以进一步砍减审批项目、缩短审批流程,让权利在阳光下运作。同国内许多城市在招商引资中的“拼政策”、“拼优惠”相比,绵阳更注重产业的配套和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掘。几年间,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绵阳相继引进以沃尔玛、微软、西门子、菲利浦和拉法基等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数百家企业赴绵阳投资发展,其内外资到位额连年居四川省前列。近年来,绵阳还启动了“招才引智”工程,先后引进各类科技管理人才9000多人,到绵创办企业和实施项目的博士、硕士500余名。
科技城建设七年来,绵阳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教育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展显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居四川省第二位;实现财政总收入5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54元,大部分指标在2001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重视关心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建设与发展。去年以来,四川省又进一步确定把绵阳作为全省优先和重点发展的地区,赋予绵阳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在绵阳设立规模达60亿元以上的西部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将为科技城未来发展增添重要支撑力量。
展望绵阳——中国科技城市的未来,既孕育着投资兴业的大好机遇,更面临着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