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不领奖即视为“弃奖”虽然几近于“约定俗成”,但从法律上讲却站不住脚
贺方
在北京打工的装修工汪亮解,在7月29日买完彩票就回老家了,40多天没看报纸让他与大奖失之交臂,错过兑奖期才知道自己中了500万元。
心有不甘的当事人前往体彩中心,希望能要回一点安慰奖,但体彩中心的答复却是“无权支付”。对此,汪亮解做出了惊人之举:他将诉诸法律,准备和体彩中心打官司,要回奖金(9月20日《北京晨报》)。
对于“被迫弃奖”风波,相信一千个旁观者心中有一千种心绪,但不管是为当事人而叹息还是幸灾乐祸以求心理平衡,甚至是林林种种的复杂而微妙的情绪表达,都至多是一种感性层面的表达,很少有人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去拷问28天不领奖即视为“弃奖”是否具有合法性。似乎在所有人习以为常的感觉中,28天不领奖即视为“弃奖”从来都是一种“约定俗成”,根本不需要任何合法性反思。
但是,“不认命”的当事人却为我们审视“弃奖风波”提供了一个法律的视角,虽然这样的审视对于“彩票中奖”来说理所当然,但事实上它却长期以来被大家理所当然地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着。“弃奖风波”首要的法律问题是,“属于我的500万元,由你保管28天,凭什么28天之后,这钱就归你了?”也就是说,财产权的变动总是需要法律上的合法性基础,否则任何的变动都可能存在违约或者涉嫌侵权。
从法律上讲,购买彩票的行为是当事人和彩票中心订立的一个射幸合同。所谓“射幸”,即“侥幸”,它的本意是碰运气,射幸合同就是指当事人一方是否履行义务有赖于偶然事件的出现的一种合同,而这一合同最独特的效果就在于订约时带有不确定性,以至于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根本不知道另一方当事人是谁。但是,一旦彩票的开奖结果确定,持有中奖彩票的当事人就成为合同的当事人,享有合同当事人的所有权利。自然,彩票中奖合同受合同法的约束就理所当然。
显然,对于那些没有在彩票中心“规定期限”内领奖的中奖者,他(她)的领奖与否并不影响其成为合同的当事人,也不妨碍其主张合同当事人的相关权利。反倒是没有“如期领奖”的当事人更符合合同法所规定的“债权人下落不明”时的履行要件。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难以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二)债权人下落不明……”另据该法第一百零四条之规定,“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后归国家所有。”
由此可见,28天不领奖即视为“弃奖”虽然几近于“约定俗成”,但从法律上讲却站不住脚。虽然合同法作为私法,除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外,并不以法律规定凌驾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之上,但问题在于,28天的期限很难说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它更像是一条没有协商因素在内的“霸王条款”,而这样的“霸王条款”由于排除了对方当事人的主要权利会归于无效。因此,事实上,对于没有在28天内领奖的当事人来说,只要始终保存有作为债权凭证的中奖彩票,他(她)在五年内就完全具有主张债权的权利。
这样看来,28天的期限更应该是提存中奖现金与否的期限,而不是债权消灭与否的大限。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地对类似看似合情合理的“约定俗成”进行法律追问和制度反思,才会让契约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也才会有真正的法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