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工程大学用衡阳抢险精神建校育人纪事
本报记者 朱磊 本报通讯员 刘海洋 刘迎军
“刘晓松”
“到!”
响亮的声音来自海军工程大学25队全体学员,这是刘晓松生前所在集体,虽然他已离开大家8年,但每次集合点名,第一个呼点的名字就是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优秀代表刘晓松。
刘晓松生前所在的班,被学校命名为“晓松班”,宿舍里依然保留着他的床铺,每天晚上休息时,班里的学员会把他的被子铺开,早上醒来,再把床铺整理好,多年来始终如一。
作为在1999年衡阳抢险中牺牲的英雄,8年来刘晓松从未被母校师生们忘却。13名军校大学生在列车脱轨时勇救遇险群众的感人事迹也被视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海军工程大学传承。
打造高素质军校大学生 海军工程大学有一个传统,新生入学,组织收看的第一部电视教育片,是反映英雄群体事迹的《跨世纪的答卷》,看的第一本书是《延伸的海魂》,参观的第一个场所是刘晓松烈士陈列室。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选派优秀学员代表到安徽金寨刘晓松的家乡祭扫刘晓松烈士墓;每逢重要节日和重大活动,都要举行以“弘扬衡阳抢险精神,争做新型军事人才”为主题的宣誓签名、演讲征文活动。学员毕业前夕,还会邀请英雄群体成员返校作报告,共话理想追求。
在海军工程大学的学员们看来,英雄群体的出现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为他们在去部队报到途中突遇列车脱轨,13名学员挺身而出,展现了军校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但瞬间的英雄壮举,源于长期的思想教育熏陶,正是有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才可能在关键时刻做到临危不惧,而这也正是学校坚持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结出的硕果。
海军工程大学十分注重对学员政治素质的培养。为了让学员们更加深刻领悟衡阳抢险精神实质,学校把到湖北省红安县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新学员必修课。
红土地上铸军魂。学员们跋山涉水,用脚丈量红军走过的道路;参观革命遗址,实地体验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聆听革命传统报告,面向先烈的英灵,许下从军报国的坚定誓言。红安之行在广大学员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上级机关和学校组织的多次问卷调查中,85%以上的学员在“最难忘的一次政治教育”一栏上郑重地写上了“红安革命传统教育。”
英雄群体在突发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艰难困苦面前表现出的迎难而上的自信乐观,来自于平时艰苦训练的磨砺。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总结衡阳抢险英雄群体成长的经验,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训练举措。为了加强对学员军事素质和海军指挥军官职业素质的培养,学校多方筹资,在校内建起了渡海登岛训练场,还在木兰湖设立了水上训练中心,组织学员进行野外水域泅渡、潜水、救护等海军特色军事训练项目。
学英雄见行动 海军工程大学研究生王婷婷坦言,当年她高中毕业选择了报考军校,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到很意外。而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都缘于英雄群体先进事迹带给她的强烈震撼。
王婷婷高中时就读于湖北省随州市二中,和衡阳抢险英雄群体成员中的靳文汉是高中的校友。在从电视和报纸上得知英雄群体的壮举后,王婷婷被深深地感动了。2000年5月,靳文汉回到母校中学做报告,这让王婷婷对英雄群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她当时就萌生了报考军校的想法。当年9月,王婷婷如愿踏入了海军工程大学的校门。在接受采访时,王婷婷动情地说,“英雄群体为了人民利益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将个人追求融入到部队建设中去的高尚情操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做英雄传人。”海军工程大学的学员们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学员石磊刚一入学时,就从来接他的师兄口中得知自己被分到25队,师兄还告诉他,25队是一个光荣的集体。巧的是,新训结束后,石磊又被分到了晓松班,并担任副班长。晓松班学员宿舍和刘晓松事迹陈列室离得很近,石磊经常去那里,刚开始是好奇,在了解了英雄群体的事迹后,他对这些师兄们肃然起敬。英雄群体的精神时刻感召着他。就在大二暑假,石磊也做了一件勇救落水群众的好事。
石磊的家乡有一条河,一天,村里的一名中年男子不慎落水,听到呼救声,石磊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奋力向落水者游去。河水很深,石磊几乎是整个人没在水里,拼尽全力才将落水者推到了岸边。“上岸后已经精疲力尽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刚跑完5公里越野。”
回到学校后,石磊只字未提自己救人的事,直到地方政府给学校寄来感谢信,大家才知道此事,为此,学校给石磊记了一个三等功。
近年来,海军工程大学毕业生百分百服从组织分配,80%以上学员主动申请到艰苦地区、到一线战斗部队建功立业。家在东北的学员王亚玲主动放弃留校的机会,成为第一位赴西沙群岛任职的军校女学员,她被守岛官兵亲切地誉为“西沙玫瑰”。
由于在建校育人方面成绩突出,2005年,海军工程大学被评为“全军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学员25队也先后被评为“全军院校先进学员队”、“全军学雷锋先进集体”、“海军管理教育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