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飞鹏 通讯员 刘海洋 刘迎军
每一名海军工程大学新学员对海工、海军的认识,都是从学校主教学楼前的一座雕塑开始的。
这座根据衡阳抢险纪录片画面截图内容浇铸的雕塑,是海军工程大学1380亩校园中最著名的人文景点。
雕塑上,刘晓松——衡阳抢险13位英雄中唯一一位因救人而牺牲的学员,怀抱着一名小女孩,前倾的姿势定格在奋勇救人的那一刻。
每年开学后不久,新一届学员都会身着崭新的海军常服,列队在雕塑前,举行庄严的入伍宣誓,他们的“蓝色”道路将从这里开始。
“很多个"第一次"都和衡阳抢险有关。”学员们说,入学后听的第一堂政治教育课是衡阳抢险英雄群体事迹报告会,观看的第一部电视片是反映衡阳抢险的《跨世纪的答卷》。每年12月举行的全校文艺汇演上,衡阳抢险情景剧是保留节目。每次观看,许多学员都会流下眼泪。
“衡阳抢险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学校58年的传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少将说,“它无形地激励着新一代海工学员以有形的方式实践它,按我们自己常说的话,就是"立志成才,献身万里海疆"。”
英雄并没有离开 作为海军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承担着海军一半军官的培养任务。海工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正军级学校的将军们常常反思。
出身于基层部队的余献义政委说:“我们最后达成一致,海工培养的不是普通劳动者,这些未来的海军军官将是社会的精英、危急时刻的中流砥柱,是像衡阳抢险的13位英雄那样的人。”
充满阳刚气的海工校园里充满着英雄的气息。刘晓松生前所在的25队学员将刘晓松的照片、思想汇报、获奖证书装裱在名为“望松阁”的晓松陈列室里。每一名海工学员入学,必来这里瞻仰,每一位海工的客人,都会被带到这里参观。
刘晓松生前所在的班被命名为“晓松班”,他曾经睡过的床铺完好无损地保留着。25队学员每次集合点名,第一个都是点“刘晓松”,全体学员朗声齐答:“到!”
距离海工校园105公里的湖北红安县是著名的“将军县”,从这片红土地上走出过200多位将军,有3支红军主力诞生在这里。每年新生军训后期,海工学员都要到这里进行为期两周的行军拉练。
“老乡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我们。”回忆当时的情景,03级学员何伟敏激动不已,“他们杀猪宰羊,像过年一样,只因为我们是解放军。”
红安县境内有200多处革命遗址。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七里坪革命遗址群、黄麻起义指挥部……学员们追寻着先烈们的足迹。
徒步300公里行军是红安之行的重头戏。接连6天,每天清晨即起,上午30公里,下午20公里,急行军、防空演习穿插其中。
“大家的脚上都起泡了,七八个不算多。用针挑破,继续走。”何伟敏说。
从文质彬彬到威风凛凛 衡阳抢险情景剧中,学员们喊出“我们是解放军”的那一幕让很多人热血沸腾。“这个称呼包含着群众对我们的信任和依靠,这一切来源于军人过硬的思想和军事素质。”学校政治部主任郑传璞少将说。
“海工的学员,首先是一个兵,然后才是大学生。”郭立峰校长在很多场合讲过这句话。
2000年,学校在武汉黄陂征地80亩,投资500万元修建了木兰湖水上训练基地。
海工的大一学员没有暑假,等待他们的是严酷的暑期大练兵。
“在三四十米深、无风都起浪的木兰湖里游泳,和在学校游泳池里游,感觉完全是两样的。”干训四队学员石磊说,“那是对胆量和勇气的考验”。
黑黢黢的水让不少人望而生畏。二话没说,郭立峰校长下水带头游起来后,没有人抱怨了。
两周后考核,水面宽阔的木兰湖里,学员们都可以畅快地游上1000米。
在木兰湖晒褪的皮还没有揭完,学员们又被拉到空降兵某师锻炼。
汗水——学员们对跟着特种兵训练的记忆只有这个词。“站军姿,人人脚下一滩水。卧姿瞄准,一个小时后起身,地下都是一个湿湿的人形。吃饭时,汗水把眼睛都迷住了。”
早上一个五公里,中午一个五公里,晚上一个五公里,石磊笑着说:“一个暑假跑的五公里超过了前19年跑的五公里的总和。”
2005年,学校在田径场边修建了400米渡海登岛训练场。2007年7月,总部考核组负责人观看了学员们的测试后,接连感叹了好几个“没想到”。
“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海工工作了十几年的郑传璞主任说,“我们看着学员们成长,由大一到大四,从文质彬彬到威风凛凛,变化不是一般的大。”
上主战舰艇去,到一线部队去 “刘晓松如果没有牺牲,在部队照样可以干得很出色。”担任过“晓松班”班长的王序洋说,“衡阳抢险英雄群体身上,有一种吃苦、干事业的精神。”
每年的毕业远航实习是大四学员以学生身份在海工“吃的最后一次苦”。2007年7月,24队学员马镇雷随舰远航。“基本上每天要吐4次。”他回忆说。
近万海里的远航让马镇雷们走遍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熟悉了我国沿海岛屿,也了解了军港、驱护舰等装备。
一个月后,海工又派出14名指挥专业学员随舰艇出访新西兰、澳大利亚。“要开阔他们的眼界,这些未来的舰长,我们鼓励他们的大气魄。”郑传璞少将说。
“大气魄”,这是海工学员喜欢的词。刘晓松生前所在的25队以走廊文化著称,这些海军军官宿舍的走廊上,悬挂的都是世界各国航空母舰和战略核潜艇的照片。
“这几年毕业分配工作很好做。”郑传璞说,“学员们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
通信专业女学员王亚玲2003年被分配到西沙,家在黑龙江的她从中国的北端跑到了南端,由于表现出色,如今被西沙官兵誉为“西沙玫瑰”。
每年7月,和入学时一样,离开海工时,毕业学员们都会到衡阳抢险雕塑前道别,宣誓报效万里海疆。
2003级学员董方,曾任25队兼职副教导员,相当于地方高校系学生会主席。今年7月,他放弃留校,申请到作战部队去。今年海工留校名额只有5个。学校批准了这名优秀学员的申请,董方被分配到一线部队。
在离校前的座谈会上,董方发言:“和衡阳抢险的师兄们一样,我们也想在基层部队干一番事业。作为海工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军官,他们不是第一批,更不会是最后一批。”本报北京9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