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 齐琦 |
老龄社会考验“四二一”家庭
未来三年169万天津人步入老龄 专家:社区养老是未来趋势
市统计局近日根据最新人口调查结果预测,到2010年,本市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16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8%。到2020年,本市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73万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将使本市的养老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
李先生住在南开华苑小区,他和妻子都是工薪族。对养老问题,李先生感到压力很大。“我父母目前在乡下居住,我爱人的父母在天津,我们还有一个孩子。即使这样,我们也有些吃不消,只好把两位老人送进附近的养老院。”现在李先生每天忙完工作,下班后还得去养老院看望岳父、岳母,给老人买些必需的日用品,他的妻子则在下班后要赶到附近一家小学接孩子回家。“这样的生活我们已经持续了5年。”
与李先生同住一个小区的钱先生和妻子都是地道的天津人,双方父母健在,孩子目前上小学,需要接送。“以前是孩子的姥爷、姥姥接,但现在都病了,我每天忙里忙外,还要照顾父母,压力真的很大。”钱先生无奈地说。
我们将来应该如何养老?
超半数老年人青睐社区养老
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目前本市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占51.8%,居第一位。其他依次为:选择传统居家养老的占27.8%;选择去老年公寓的占16.7%;雇家庭保姆的占3.7%。
天津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其实在社区。“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
张宝义告诉记者,社区养老的核心是居家养老,让老人不离开所熟悉的亲切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它具有成本低、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通过政府扶持、民间组织操办、市场运作,构建起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社区养老打破了传统养老院的模式,不设固定场所收养老人,而是按照老人的实际需要,派送相关服务人员到老人家中提供生活、医疗等诸多服务。”
张宝义认为,社区养老是未来的趋势,即增加社区服务的功能,让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需要都能在社区内实现,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各种需求。一个理想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入户的社区网络(热线)服务+上门照料服务+日托(全托)服务+活动中心服务。老年公寓、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多样化的养老形式,将是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应该提倡让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因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比较通畅。此外,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医院、居委会、物业等社区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机构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具体状况,并建立档案、上门访问,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社区医院的经营问题,还可以提高居委会、物业、业主委员会等机构的能动性,从长远角度来实现老有所养,互帮互助。”
“养老婚姻”
应得到社会理解
家住南开区的陈大爷,今年已是70岁高龄,他的老伴儿去世早,孩子也都不在身边。最近,陈大爷结识了邻近社区的一位老太太,彼此感觉很投缘,目前二人已经住到了一起,但没有领取结婚证。据了解,像陈大爷这种情况的被称为“互助养老”,是指老年男女双方不进行结婚登记而生活在一起,实现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种老年再婚生活方式。天津市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本市选择这种方式“互助”的老年人占50%以上。
天津市社科院老年婚姻专家郝麦收教授认为,随着老年人口的日趋增多,解决老年人特别是丧偶老人的孤独问题和照料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一大难题。对于老年人来讲,他们选择“互助养老”方式,多是追求精神上能够有所寄托,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而这种共同生活的方式不失为一种稳定婚姻的有效途径。
“如果人们单纯从婚姻的角度看待老年人再婚,往往不能理解其本质,从而形成误解。”郝麦收说,“老年人再婚是一种特殊的、阶段性的养老婚姻,其本质不在于‘婚’,而在于‘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新闻背景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这个标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本市已逐渐接近人口老龄化的门槛。1987年,本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升至10.25%,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6.5%。到了1991年,本市60岁以上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11%和7.1%。2005年,本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142.4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16%,比全国高4.16个百分点,这表明本市较早地进入了老龄社会。
本报记者 付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