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的是,很多地方环保局长要通报当地的污染,居然只能给国家环保总局写匿名信。”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称,对于环保部门来说,目前亟须环境执法和监测系统的垂直管理(9月21日《法制日报》)。
匿名写信举报污染,地方环保局长的这种尴尬境遇具有代表性。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一方面是群众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而作为地方政府一个部门的环保局,既要执行地方党政领导某些意图,又要执行国家环保法律,存在困难。
在很多地方,投资者就是党政领导眼中的“上帝”,一方经济发展的“功臣”。为招商引资,他们可以不惜牺牲环境,牺牲法律,让一些污染项目上马。污染企业“只上车不买票”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环保局要执行国家环保法律,动辄就会被扣上“刁难投资者”、“破坏投资环境”的帽子,弄不好还会丢了“乌纱”。而越是经济落后,环保工作往往越难做。如此,环保局长的腰杆就挺不起来了,环保执法也就软了,有的索性“无为而治”。山西省环保局局长刘向东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说,环保局是地方政府养的猫,它这个猫能不能捉耗子,捉几只是由政府说了算,不是环保部门说了算。
笔者采访中曾遇到一家污染企业,从省里到市里到县里,环保部门连下了三道“停产令”,可污染企业还在冒烟、肆意排污。对此,县里环保局领导无奈地告诉笔者:我们只能罚款,至于企业关停还得县政府协调。还有一个资源大省的环保局长,他一边被省长骂为什么摆不平环保总局,一边被潘岳骂为什么不能严格执法。两头受气,3年后,这个两头挨骂的局长终于不当局长了。
难怪潘岳说,地方环保局的地位最为尴尬,他们中有很多人坚持原则,但往往是“挺得住的站不住”。
这几年“环保风暴”刮得不小,但环境形势却让人乐观不起来。“风暴”都具有突击性,不可能改变深层次的困局。“风暴”再强,也还是传统的行政手段,更多依靠的是各级执行者的个人意志,或者说是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并没有建立制度保障,自然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于是“风暴”一去,一切如旧。因而,风暴虽好,但不宜依靠,建设制度才是根本。
环保局长写匿名信通报污染太无奈,也警戒我们,要加快环境执法制度建设。这几年,来自专家方面关于环境执法需要垂直管理的呼声一直未断。环境执法和监测系统的垂直管理,无疑有助于基层环保部门摆脱执法的尴尬地位。
当然,在呼吁环境执法需要垂直管理的同时,还需要设立一套对官员的环境考核和问责制度。对于那些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对那些无视污染排放的官员,不管当地经济发展多么快,都应该坚决予以责任追究,这也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制度建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