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9月22日,原本川流不息的上海淮海路只剩下公交车和出租汽车的身影。 新华社发
9月22日,“无车日”,全国100多个城市,活动蔚为壮观,社会舆论声势浩大,个中积极意义被充分解读。怎样赋予“无车日”更切实更久远的“意义”?
公交优先,不仅“一日” 记者走访上海三个“无车”区域发现,道路固然大为畅通,但沿线的地铁变挤了。“无车日”某种意义上是“公交日”。
然而,目前许多人出行不利用公交工具。上海市交通局局长李文辉坦言,这些年,上海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公交优先”,但目前上海市民的出行方式中,利用公交的仍只占22%左右,与一些发达国家60%的公交出行比例相差甚远。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无车日”后,如何保障公交让百姓乐意乘、方便乘、习惯乘?
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陆锡明说,延续“无车日”理念并非一日之功,政府在规划和设计上要做很多。上海市交通局副局长五一说,如果百姓坐公交能够就近乘、很快达、坐得舒适、价格实惠,那么,不需要政府“推动”,老百姓自然被吸引。
“无车日”,需坚持 上午11时许,上海市淮海中路,02路公交车司机老杨踩着油门畅快地说:“通!畅!难得能在淮海路上开得这么轻松。真希望天天都是"无车日"!”
在上海市淮海中路、雁荡路路口执勤的交通协管员老秦说,以往,淮海路在星期六也是车水马龙,“私家车爬啊爬”,而今天,街上只有几辆公交车和出租车隔三岔五开过来。一日之变,人们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是期盼。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陈小鸿认为,“无车日”不是应景的任务,如果运动式地热闹一番之后一切照旧,那就背离了“无车日”求“变”的本意。关键是坚持。
维护“公共路权” “无车日”的景象,牵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道路,是谁的?现实中,一些决策者为了提高车速,片面强调建造大马路、立交桥和拓宽旧街道,由此,自行车道被不断压缩,行人过马路,也成了与车辆较量的危险游戏。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专家杨晓光指出,当前社会观念中存在某种“轿子文化”,一些人认为豪华车高人一等,一些公务车成了不用遵守信号灯的“霸王车”。
上海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认为,道路是公共空间,首先是属于公众的,路权不是“私权”。
邓伟志说,“无车”不是要让时代倒退,而是要让社会逐渐形成“无车思维”,一种“路权公为先”的观念。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形成“放大公众,限制小众”的路权观念,这是“无车日”的根本意义所在。
(据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
链接 北京增加公交车200辆,部分路段限行小汽车。
福州25条公交线路免费乘车。
太原启动180台备用车保障市民出行。
南昌免费租借自行车。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