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天津结婚消费调查 |
2007天津结婚消费调查
高成本下的婚恋现状
在房价持续走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结婚成本”,不可否认的是,高房价的确让爱情变得有些脆弱,同时也或制约、或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婚恋观。
在本市多所高校志愿者的协助下,新帮办发出120份《天津结婚消费调查》问卷,或许这份调查结果,能够给大家带来些许启迪。
调查中,超过六成(79人,占总数66%)的受访者具有高等教育的背景,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为48人,占总数40%,大专毕业生为12人,占总数10%,研究生学历为19人,占总数16%。
大约七成(85人,占总数71%)受访者的月收入维持在1500-3000元;两成(24人,占总数20%)的受访者月收入在3000-5000元,只有四位受访者可以月入5000-7000元或以上;剩下不足一成受访者,表示自己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四成年轻人买不起婚房
“我还娶得起媳妇吗?”28岁的潘衍最近有些郁闷,因为婚房的问题,相恋两年的女友已经和他冷战了一个多月,尽管此前两人还商议着明年情人节就去登记。情绪低落的小伙子用红色圆珠笔在问卷的最上方写下了这句话,似乎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
来自江苏农村的潘衍无法获得父母的资助,毕业于南京大学的他为了爱情和读研究生时认识的女友一起来到女友的家乡天津,但却发现象牙塔里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你不会知道,婚姻根本就不是两个人的事。”他说,在大多数城市女孩中,女友算是通情达理的,恋爱中从来没有提出过什么过分的要求,即便出去吃饭都坚持和他一人一次买单。
两个月前,准岳父母找他谈了一次话,核心内容就是是否有能力购置婚房,哪怕是首付款,“我只能说我没有。”潘衍毕业两年,月收入3500元,目前所有存款不足两万,因为他的收入除了负担自己的生活外还要帮助老家的父母一些。
不难看出,对于来自外地特别是外地农村留津的年轻人而言,房价更像是一个无情的筛子,很大程度上无情地将他们挡在了婚姻殿堂的外面——本次调查发现,四成(48人,占总数40%)的受访者,表示成家无法获得家庭资助,这些受访者中,相当一部分(38人,占总数32%)都来自农村或外省市欠发达地区,父母没有固定工作或固定收入来源。
“我们完全是白手起家。”和潘衍一样,30岁的肖卓也来自农村,今年“五一”刚和来自天津静海农村的男友领取了结婚证,“我们也算有房有车了,只不过是租房和自行车,呵呵。”生性乐观的肖卓并不觉得婚姻一定要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上,她说自己更享受两个人一起奋斗,建筑自己小家的过程。
“其实我也动摇过。”她说,自己也很希望能和男朋友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甚至考虑过和他分手,重新选择一个经济条件更好的男友,“后来我想通了,什么都可以通过奋斗获得,唯独感情不可以,而婚姻中,恰恰是感情最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就整个调查而言,肖卓的情况并不具备普遍性,尽管有超过八成(100人,占总数84%)的受访者赞成“自力更生结婚成家”,但当他们在回答“是否可以不依靠双方家庭资助,自力更生结婚成家”一题时,又有将近七成(80人,占总数6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无能为力”。
六成小夫妻甘当啃老族
和外地留津工作的年轻人相比,本市土生土长的年轻人算是享福了,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可以接受到来自双方家庭的“赞助”。
本次调查中,整整六成(72人,占总数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婚姻接受或即将接受来自父母亲人的大力资助。
调查显示,“结婚钱父母出”是时下天津很多新婚夫妇应对巨额花销时的首选。其中,超过五成(49人,占总数41%)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的赞助金额约占整个婚姻消费的50%-70%;一成(12人,占总数10%)的受访者表示,父母的赞助金额约占整个婚姻消费的20%-50%;还有不足一成(11人,约占总数9%)的受访者表示,超过80%的婚姻消费由父母负担或全部消费均由父母负担。
李阿姨的儿子是中学教师,刚刚结婚,工作4年多了,收入比较稳定,即便如此,20万元的房屋首付和5万元的彩礼也全是李阿姨和丈夫出的,孩子不足5万元的存款全部用做装修,76平方米的婚房中所有电器和家具以及小两口的巴厘岛蜜月游费用全为女方陪嫁,算在一起大概也需要8-9万元,“现在都一个孩子,家大人都是有多大力使多大力。”她说。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习惯在结婚时拥有自己的房子,106位(约占总数88%)受访者觉得,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内心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尽管近年来房价一路走高,但是很多家长仍会倾尽毕生积蓄为孩子置一套新房,这使不少家境平平的家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边是儿女的幸福,一边是自己晚年的幸福,最后往往是父母牺牲自己的养老钱,来成全儿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