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京9月24日电 (记者龚永泉、杨晴初)位于吴江桃源的江苏省众诚鸭业有限公司,是个与国内两万名农户签约的龙头企业,去年瞄准冻鲜鸭生产,意欲筹备食品加工公司,打算贷款2000万元,却拿不出银行需要的抵押。
眼看时机错失,今年6月刚成立的苏州市农业担保有限公司雪中送炭,提供了所需担保,一举破解了该公司融资难题,养鸭农户的鸭子,也有望多一条出路。类似众诚鸭业这样缺乏发展资本的农业项目一个个重获新生。
近年来,从财政直接补贴,到灾前灾后救助体系的转换,再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的政府支农扶农体系,在苏州渐已成型。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农户,成为这一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以工业制造著称的苏州,在转变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正在竭力拓宽反哺农业渠道,使昔日的鱼米之乡再放异彩。
“十一五”期间是苏州巩固小康、向“第二个率先”冲刺的关键时期,但“三农”问题是前进道路上的难点和重点。要把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政策落到实处,保护好生态环境,靠农民的单打独斗和农业产业的自身积累,无法满足现代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要求。苏州当年通过“借鸡生蛋”,聪明地促进了工业的腾飞。现在,苏州又将“杠杆效应”应用于农业,比如通过担保公司的运作,充分吸引金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撬动源源不断的资本反哺农业。
去年6月,苏州农民开始与保险结缘,苏州市对农户保费实行财政补贴,开设水稻、养猪、养鸡和林木等4个险种。去年一年水稻险种共收到保费154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1300多万元。今年1—8月,全市共签发水稻保险保单1009份,参保率达100%,保费收入1445万元,其中政府补贴达880多万元。今后3—5年,全市农业保险的保险基金预计将达到2亿元左右,一般的小灾已能应付。
今年6月,苏州市成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担保公司,政府首期注资2亿元,搭建融资平台,既帮农企输血造血,又替农业招商引资。该公司确认的反担保措施适合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的特点,有的甚至无需抵押,仅凭信用、资质等软性条件即可通过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很受农户、涉农企业的欢迎。公司运作不到3个月,已与14家内资银行建立合作关系。截至8月15日,受理担保余额共6.28亿元。这些项目中,既有像众诚鸭业这样贷款2000万元的龙头企业,也有贷款额仅60万元的小项目。为确保政策能真正用到农业,苏州市农业担保公司要求全部担保项目中,涉农项目不得低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