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凤军)“喂,我是法库的,请问有一个老太太会玩满族珍珠球,属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26日,记者在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反馈上来的线索也越来越多。
“非遗”保护中心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着接各区县(市)的咨询电话。仅康平、法库两地反馈的“非遗”线索就达30多项,内容包括民间习俗、民间节日、皮影、民间故事、唢呐吹奏、民间游戏、民族小吃制作技艺等,还有一些嘎古玩艺儿,让人闻所未闻。保护中心副主任房伟告诉记者:在民间长期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礼仪、节庆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次开展的“非遗”普查工作要进行一年时间。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沈阳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制定出“非遗”保护规划。普查过程中,还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沈阳市的“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最后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已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
目前,为使“非遗”普查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村屯,全市400多名专职普查员已深入到基层摸底,各区县(市)还设立了线索申报电话,使广大群众可以就近就便申报遗产项目。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电话:88730881、8872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