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世纪80年代,黎秀芳(右二)在病房进行护理观察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席锋宇
一个家里唯一带锁的铁盒子,摆放在床头柜里。请想象一下里面是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里面一定是女主人最珍惜和重视的物件。答案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里面存放的是她第一份长达70多页的入党申请书,红蓝铅笔勾改得密密麻麻。还有两份歌词:《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当兵的人》。但是当你了解女主人之后,答案又是不难想象的。
让我们走近她———黎秀芳,听听她的故事。
黎秀芳,历任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全军护理专业组组长等职务,2007年7月9日逝世,享年91岁。她一生对党无限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执著。她的一生浓缩了中华知识女性不畏艰险,不言放弃,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崇高信念和精神。
结缘于一次演讲 “黎秀芳,咱们去湘雅医学院听报告吧!”“谁作报告?”“听说是共产党人吴玉章。”“不是说共产党共产共妻,十分可怕吗?”
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中期黎秀芳和同学在长沙时的一次对话。黎秀芳没有料到,这次之后,她重新认识了一个政党,为她日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青年朋友们,到西北去保卫我们的大后方,支援抗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我们的中国!”吴玉章的这一段讲话,黎秀芳在很多年后依然清晰地记着。从那时起,她对共产党产生了最初的良好印象,她觉得共产党才是真心抗日,真心爱国的政党。
1949年,兰州解放后,原属于国民党的中央医院改编为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黎秀芳继续出任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她高兴地说:“我觉得共产党很器重知识分子。”1950年8月,黎秀芳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期间,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后来她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共产党真好!”当她看到高级领导人中有不少女同志时,更使她加深了对共产党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同为湖南老乡的彭德怀元帅到护校视察工作时的鼓励,让黎秀芳克服了自己是国民党中将女儿的顾虑,开始考虑申请入党。
1950年12月13日,黎秀芳在北京参加中华护理学会表彰大会期间再次见到了敬爱的周总理。
“你姓黎,在西北工作,是吗?”总理一眼就认出了她。“总理您的记忆力真好!我还在兰州工作。”总理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很好,西北需要人。”总理的一席话让黎秀芳永远铭刻在心,也坚定了她对共产党的认识。
“共产党好,我相信党,党迟早也会认识我、理解我的。凡是我认准的正确道路,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6年见证她入党的决心 黎秀芳第一次写下入党申请书是在1952年7月12日,那一年她35岁。
那时候在学校,黎秀芳常和入党的学员谈话,谦虚地说:“在教学上我是校长,你们是学生,可在政治上我是学生,你们要多帮助我。”对于党,黎秀芳表达出的不仅仅是热爱,而是挚爱。
黎秀芳懂得,入党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她必须以实际行动创造条件,必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此后,她的工作更加努力,更加勤奋。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入党不仅仅是靠个人意愿和努力工作就能实现的。这期间,黎秀芳受到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委屈以及不公平待遇,但就是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她依然没有放弃对党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决不放弃对党的追求。”
1977年7月1日,黎秀芳第六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在申请书中写道:“生我是娘,教我是党,我的最大愿望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9月3日,黎秀芳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她61岁。从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现在,她整整等待了26年的时间,青丝变白发,也未能动摇她对党的向往和追随之心。
她生前对党唯一的一个请求就是:“请组织在我遗体上覆盖一面党旗,我想让党旗陪我上路。”
我的心在中国 有很多人不理解黎秀芳。
为什么她放着舒适的将门生活不过,来到荒凉的大西北?
为什么她不与侨居在台湾和海外的六十多位亲人共享天伦之乐,而自己留在大陆?
黎秀芳的答案很简单,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让她获得了新生,是新中国的护理事业让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抱负。
1936年,19岁的黎秀芳从南京女子中学毕业后,不顾父亲的反对,报考了南京国立中央高级护士学校。
热爱护理事业的黎秀芳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颠沛流离,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战地医院,黎秀芳都积极参加到救助伤员的工作中,从未动摇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在这过程中,她反而坚定了要尽自己全部的力量照顾好每一个病人,真正实现南丁格尔的“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的名言。
1941年12月24日。黎秀芳来到了兰州,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工作。此后直到她去世,66年的时间,她把对祖国的爱倾撒在西北这块土地上。她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兰州,但是在无数次的思想斗争中,把祖国的护理事业建设好的这个理由战胜了所有离开的理由。
1944年,她当初投奔来的夏德贞老师离开兰州到重庆开办医院,要带她一起走,几次动员劝说,她还是留了下来。194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师资进修班,毕业前被学校派到上海国防医学院实习、讲学,她在那里边教学边管教务,工作很出色,爱才的老师们决定把她留下来,几次劝说之后,她依然选择回到西北。
1949年,她准备出国学习,各项准备都做好了,但由于当时形势混乱,学校没有合适的人接管,她还是放弃出国,留了下来。1981年,她去美国探望阔别34年的亲人,依然选择回国。当她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告别时说:“您是我的母亲,祖国也是我的母亲。我的心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学生在中国,我不能离开他们。祖国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国。”
对黎秀芳来说,爱国不仅仅表现在豪言壮语上,更表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上。医生、护士都知道,黎秀芳看病有“三不”原则。每次到门诊部来看病,医生给她开药方时,她总要问医生三句话,一是这些药贵不贵?二是这些药是不是必需的?三是核对一下这些药家里有没有?
爱与时间并存 来到兰州军区总医院黎秀芳的家里,很多人都无法相信这是一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享誉海内外的“名人”住的地方。
家里的东西基本都是使用至少十年以上的“老古董”了。客厅里一台老式“金星”牌黑白电视机;一盏五六十年代购买的老式落地小台灯,灯罩已经被烧了一个洞;卧室的铁架床上,整齐地叠放着一条使用了二十多年、打满补丁的毛巾被;厨房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口老式铁锅,锅盖上的提手早已坏了,用铁丝拧着继续使用;厨柜是用托运箱改装成的。然而简朴到极致的黎秀芳对国家、对护理从不吝啬。
她在临终前将自己一辈子攒下的80万元全部捐给国家,作为为兵服务基金。在这之前,她还给兰州的儿童福利院捐赠了10万元。
黎秀芳一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如此充满大爱的人,必将与时间同在,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