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汛 上周末,一间有点奇怪的商店悄然现身中关村步行街。它没有柜台,没有货架,有的只是数百个层层堆叠的盒子。这就是王三石的“疯果盒子”店。
每个盒子都是一个规则的长方体,有大约4个鞋盒大小,一面敞开。盒子内壁安装的灯管让整个盒子闪烁着橘红色的柔和光芒。盒子里展览的创意作品千姿百态,有把纸壳缠绕上黑白两色布条做成的木乃伊玩偶,有用帆布包上大米制成的招财包,还贴上了一张“涨停”的标签,还有用绿色毛线编织成的小小仙人掌……每个盒子里,都蕴涵着设计者一个独特的创意。
“我卖的是这些盒子,更是盒子里包含的创意。”店主人王三石笑着说。这个前大学美术教师、疯果网CEO、创意市集组织者,正走在用盒子卖“创意”的创富之路上。
“地摊艺术家”渴望实体化
“喜欢的东西不能做,因为做了也无力推广,所以不得不逼着自己去做一些不喜欢的商业设计。”搞艺术的王三石用“挣扎”一词来形容从前的自己。“全国艺术品市场一年的产值不超过10个亿,顶多能满足1万人次的艺术品销售,而每年新增的艺术院校毕业生有多少?整整30万。”
近乎“凤毛麟角”的成名率,大部分人甚至难以养活自己——如此现状让王三石困惑。“难道就没有一个方式能够让这些艺术家们靠做自己喜欢的事挣到钱?”带着这样的想法,王三石在2006年突然发现了台湾女设计师王怡颖提出的“创意市集”这个概念。“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体摆地摊,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售,这感觉一下子对味了。”在北京组织了两次成功的“创意市集”活动之后,王三石在朋友圈里迅速成为“创意市集”的元老级人物。
但老王没有满足于“摆地摊”带来的小小成就感。“毕竟摆摊销售在一个地方一般只待两天,实在太不稳定,对于设计者和消费者都不方便。”王三石开始琢磨着创造一个固定的实体化展示平台。
“盒子”分散成本回收快
说到“疯果盒子”的创立,它的网络前身“疯果网”不可不提。2005年,王三石偶然看到有人在网上自己制作电子贺卡,这给了他灵感:“让设计师把自己的产品创意发到网上,消费者只需要选择创意,我们负责把这些创意变成现实。”
带着“把创意变成商品”的口号,疯果网诞生了。它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包括T恤、杯子、徽章、运动水壶、木板画等等。只要选择一个设计师的创意,或者自己提交一个创意,疯果网就会按你的要求把它制作成产品。但随着疯果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局限性和网上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得王三石开发实体店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今年9月22日,王三石开出了“疯果网”线下的第一家实体店“疯果盒子”。“展览面积大约是200平方米,由数百个盒子堆放组合而成,盒子的堆放看似无序,实际上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王三石说,之所以选用“盒子”作为展示平台原因其实很简单。“用盒子省空间省钱啊。对我来说,把一个整租的面积拆分成几百个,可以分散成本。对于租赁者来说,每个盒子200元/月左右的价格又很容易承受。”
目标瞄准整条产业链
由于之前做“创意集市”带来的良好声誉,王三石的“疯果盒子”受到了众多创作者的热捧。很多人提前就在网上交钱,预定好了盒子。王三石表示,按照每个盒子200元/月的标准,每个月只需要租出200—300个盒子,就能做到盈利。“现在来看,盈利目标是达到了。”
但是老王想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开出一家“疯果盒子”。“我想要做的不是一家单店,而是一个渠道。”王三石表示,未来一年之内,“疯果盒子”将在广东、深圳、上海开出分店,吸收更多设计师进驻。“店面一多,影响力就会逐渐扩张。而我们将挑选销售成绩最好的商品予以资金支持,并联系工厂进行量化生产。简言之,卖"创意"只是一个引子,我看中的是它背后的产业链。”
“这样一个渠道建立起来,不仅仅是我赚钱,还能帮助有才华的设计师降低他们把创意变成商品的成本。”王三石笑着说,自己似乎看见了很多设计师朋友终于能够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设计”了。RJ200
本报记者饶强摄RJ194
创富
123
读者严玮:“疯果盒子”是由网站发展出来的实体店,配套的“网店”对于实体经营有哪些帮助?
王三石:以一个网络店面作为依托,实体店可以获得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疯果网”积攒下来的人气,“疯果盒子”也不会这么快就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尤其是对于一些特色店面,受众群往往是爱上网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广为宣传,对于实体店来说,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RJ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