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河北日报

喜迎十七大特稿: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图)

  温暖每一个农民的心

  ———喜迎十七大特稿(四)

  核心提要

  “三农”始终是压在人们心头一个不轻松的话题。曾几何时,增产不增收的“怪圈”,一度让粮食生产陷于窘境;曾几何时,一些农产品被市场无情地拒之门外,农民的汗水付之东流;曾几何时,脏乱差的面貌,让人觉得农村小康社会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穷则思变,变才有出路。”

  省委、省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更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贯彻城乡统筹的方针,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绘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蓝图,让农民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跋涉。

  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面对着执政兴冀大考中的一道难题:

  自1998年开始,河北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的状态,5年年均增长3.5%,其中有两个年份仅增长1.5%,成为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

  没有农业的高度发展,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极大富裕,就不可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强省。

  破解“三农”难题,事关5400万农民的福祉,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多予少取”的阳光雨露,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006年10月10日这一天,灵寿县青廉村的村民们聚集在老汉王三妮家的院子里,敲着锣鼓扭起了秧歌。王老汉耗费22个月的心血,亲手铸造的“告别田赋鼎”于当年9月29日诞生了。

  这一年的1月1日,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王老汉用铸鼎这一古老的方式来纪念这一历史性的变革。

  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省5400万农民因此可以减轻负担108.4亿元。“皇粮国税”的取消,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当年我省的粮食产量达到2702.8万吨,是2000年以来总产量最高的一年。

  前几年,农资价格一路飞涨,粮食收购价格却始终在低位徘徊,农民种粮收益很少,再扣除水电费等生产成本及农业税,几乎所剩无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而粮食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比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和经济社会的稳定。

  2004年2月下旬,省委召开六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紧接着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业和粮食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和“三补一减”等配套措施,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攻坚战开始了。

  当年的“三补一减”政策就使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2.48亿元,仅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一项,就达6.1亿元。

  支农惠农政策结出了硕果,当年的全省粮食每亩收益近700元,比上年增加57%。

  惊人的“57%”,成为农民增收道路上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数字。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迅速在农村地区推广,掀起了新一轮农业生产的高潮。

  今年6月27日,赵县东阳台村村民王京玉喜获河北第三届大地丰收杯小麦高产擂台赛冠军。他种植的“石麦15”亩产高达651.8公斤,创我省历史之最。用他的话说,种粮食有了不错的收益,才激发了他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的全面推广带来的不仅是农民的增产增收,也极大地节省了资源。今年,我省全面推广的“两晚”增产技术,每年可增收8亿公斤,节水约15亿立方米。

  变“授之以鱼”为“鱼渔兼授”,脱贫人口不再返贫

  2005年8月17日,亚洲银行在京首次发布了《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我们客观地审视省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报告尖锐地指出,河北省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近30%,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解决不了,“翻两番、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很难实现。

  虽然近年来,我省每年脱贫的人口很多,但低收入群体的返贫率也非常高。以承德市为例,1993年全市贫困人口为83万,到1998年下降到22.24万,但2000年底统计显示,返贫人口约60万,占解决温饱人口的78%。

  严峻的现实决定了财政资金扶贫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2002年开始,我省将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变成“周转金”使用。由过去扶持基础设施项目为主,转到扶持产业开发为主。安排资金集中扶持以“周转畜”为主的畜牧业、以“周转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劳务输出和移民搬迁四个与农民脱贫关系最紧密的重点项目。

  2006年,我省首创扶贫开发“细胞工程”,让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自我发展的项目,一条脱贫的路子。目前,全省共有140万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唐县张显口村的张红娴就是其中的一个,她依靠扶贫资金建起了蘑菇大棚,一年就赚了2万多元,相当于她家过去好几年的总收入。

  从过去的“授之以鱼”,变为现在的“鱼渔兼授”。

  “十五”期间,我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自豪地说,河北每年用占全国4.2%的财政扶贫资金,减少了占全国27.1%的贫困人口。

  同期,与这种政府主导下的扶贫模式创新相伴而行的,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农村小额信贷的推广。

  自2003年以来,全省各地的农村信用社开始为当地农民建立信用档案,不需要任何抵押,凭着一张“信用证”就能贷到近万元的生产资金。

  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在全省农村遍地开花,农民致富奔小康路上的“拦路虎”———资金短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余额200多亿元,已有300多万户农民靠小额信用贷款,走上了致富路。

  "多予少取放活"是贯穿整个"三农"工作的一条红线。如果说"多予少取"是为了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放活"的目的则更倾向于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革除一切束缚"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让万亩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水权体制改革,把水像土地一样分配到户;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集中财力办大事……

  制度的改革、机制的创新,为新农村建设积蓄着动力和活力。

  "工业反哺农业",标准化生产让倒奶事件不再重演

  鹿泉市铜冶镇南铜冶村是远近闻名的奶牛养殖村,前几年村民们倒奶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是生产的牛奶达不到企业收购的标准。

  一家一户的散养,很难保证牛奶的质量,可是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又缺乏资金和技术。

  岂止是奶业,在我省的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标准化生产始终是横亘在增收道路上一道高高的门槛。

  秦皇岛沿海地区的农民素有养殖扇贝的传统,每年的收获季节,当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厂把收购来的扇贝经过简单加工,出口到日本。2005年,日本出台了针对农产品进口的肯定列表制度,当地扇贝因药物残留超标,被拒之门外,农民损失惨重。

  一次次教训发出警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步子必须迈得再快一些。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被高度关注的今天,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等问题,直接决定着"河北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命运。

  近年来,我省每年拿出2至3亿元的资金,一部分用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包括设施农业、畜牧良种繁育、奶牛小区建设、果树结构调整,目标是提质增效和标准化生产;一部分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扶持乳品、肉类、粮油和果蔬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三鹿集团是石家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2004年三鹿利用产业化扶持资金,在南铜冶村建起了生态奶牛园区,村里的奶牛产业走上了标准化养殖的路子,倒奶现象不再重演。

  三鹿的触角还伸向了省会周边元氏、行唐、栾城等地农村地区,建设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基地,带动了当地奶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奶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省蔬菜、粮油、畜产品、水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及加工、销售,全过程都有了"标准"。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使我省农产品合格率连续4年保持在96%至97%之间,蔬菜产品稳占京津市场半壁江山。

  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差距虽有所回落,但又有逐年扩大趋势。

  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是2.54倍,到2004年缩小为2.51倍,2005年比率则上升为2.62倍,接近历史最高点位。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避免掉进"拉美陷阱"呢?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里给出了答案: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发展,是无法实现农村的改良和进步的,关键还是要靠城市工商业的支持。通过工商业的发展来积累资本,进而使资本回流到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探索实践中,这个答案渐渐清晰。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钥匙"。这其中,既包括城市化的推进,也包括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农村的反哺。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建强认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不是相悖的,而是统一、相互促进的。但两者的切入点不同,手段和形式不同。

  城市化更多的是从"城市一头"着手,通过扩大城市容量和制度改革,最终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是从"农村一头"着手,通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进城能力和在农村的生活水平。

  城乡统筹发展千头万绪,最关键的是抓好县域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着农村。它既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又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放眼燕赵,安平丝网、黄骅冬枣、清河羊绒、辛集皮革等已形成闻名全国的地方主导产业。全省136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省总量的70%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新农村,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发展,新在工农业协调推进。这样的发展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外抓城市化战略以城带乡减少农民,内抓县域经济发展以工促农富裕农民,城乡统筹打开了河北农村发展活力源泉的泉眼。

  近年来,每年有百万河北农民变市民。2006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8.77%,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801.8元,比上年增长9.2%。

  文明生态村创建,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曲周县小第八村,曾是一个土地贫瘠、经济薄弱的传统农业村,自从2003年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来,这个平原小村换了一番景象:村庄绿树环抱,硬化的街道整洁宽敞,夜晚有路灯,做饭用沼气,天天可洗澡,娱乐有去处。

  延伸小第八村的缩影,是一场"生态为神、文明为魂、发展为本"的变化。

  2003年,我省正处在温饱问题已总体解决、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这个"临界点"上,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源于对省情的深刻思考,2003年3月,省委提出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在全省掀起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这不仅仅是治理环境的脏乱差,而是同落后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一场斗争,是改变生活陋习的一次革命。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景天魁说,创建文明生态村,一开始就从解决行路难、脏乱差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突出"文明"和"生态"两个重点,体现了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省委、省政府对文明生态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了科学概括: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

  这16个字,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我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重点,也恰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2003年以来,全省近5万个行政村中,已有四分之一跨入了文明生态村行列。

  带着从温饱步入小康的喜悦,5400万农民在追求"绿色小康"中,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分享城乡协调发展的成果。

  省统计部门的信息显示,2006年,我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1%,比2002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多的进程。

  走过的路,充满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后面的路,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本报记者 张辉

  精品栏目推介

  · 杨柳青

  · 燕赵论坛

  · 纵横谈

  · 一线写真

  · 世说新语

  · 明星传真

  · 名家

  · 直笔春秋

  · 心灵独白

  多媒体数字报纸
快速阅读 全屏阅读 下载阅读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服务条款 广告业务 实习申请 网上投稿 新闻热线 友情链接

  河北新闻网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copycenter 2000-2007河北新闻网常年法律顾问:河北得正律师事务所李海峰 郝斌 虚假报道 有偿新闻 低俗之风 不良广告等问题 举报电话:88631166冀ICP证03001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