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军区19年来坚持开展扶贫行动,闯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之路,也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项调查与一个决策 在湖南省军区司令员郑治栋的办公室里,郑治栋指着地图上的桑植县告诉记者:1987年,省军区决定在湘西选扶贫点,时任省军区司令员蒋流金带着调查组顶风冒雪,深入湘西各县考察。
时值年关,但一些村民家里连年夜饭都没准备,有的还穿着单衣,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95元,40%的群众还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蒋流金连夜起草报告:“桑植是革命老区,是贺龙元帅的故乡,贫困程度却堪称湖南之最,军人有责任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省军区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每年从省军区机关选派一名干部到桑植县挂职扶贫,任期一年。
19年来,省军区党委先后换了5任司令员6任政委,几个“规定动作”始终没变:每任扶贫干部,党委领导要亲自挑选、谈话;每期扶贫规划要亲临现场考察论证、审定;扶贫工作组每年交接,要亲临现场参加;扶贫干部经费、项目上遇到困难,就想法帮助协调解决。
百姓心中的故事 从张家界到桑植县69公里路程,记者乘车4个多小时,路颠、弯急、坡陡,40多万桑植人分散居住在上万座山坡上。
利福塔乡“八一希望小学”校舍已略显陈旧,但从高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还能看出当年的规模。“这是1992年前来扶贫的李仲文同志带着我们建起来的,是当时桑植县乃至整个张家界市最好的山区小学!”校办主任梁定发介绍说,李仲文是省军区第3任挂职扶贫的军官,建校启动资金是他从省军区借来的,他吃住在工地上,跟乡亲们一起劳动。
去年,一家外资企业想投资120万元对这所学校进行改造,条件是校名改成他们企业的名字。“我们不会改的,学校是解放军帮我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吴校长说。
昔日曾是省级特困村的苦竹河村,如今已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座名叫“丹心阁”的楼阁四周墙壁上,绘有20多米长的彩色壁画,反映了当年3任扶贫军官住村入户,接力带领村民修路、建校、改电、建沼气池等感人情景。
第 1 2 3页
挂职扶贫的军官请来农科专家对当地土质进行化验分析,免费为村民送来了芦柑苗,当年就发展了500亩果林基地。如今,利福塔乡水果基地面积达2000多亩,靠种养富起来的农民有一大批。
在洪家关乡花香裕村,山寨里农民祖祖辈辈沿袭着“出入靠脚板,运输靠背篓”的生活方式。2004年,省军区来的扶贫挂职军官罗锋筹措120万元资金,修成一条长13公里的水泥公路,让3万山里人实现了顺畅出门的愿望。
村委会附近是一座石拱桥,桥头石碑上刻着“军民桥”。86岁的黄道理老人说,平时河水深不过膝,一到雨天水涨了,又深又急,以前几乎年年都有人被河水冲走。“解放军对老百姓亲啊,这桥就是省军区挂职扶贫军官沈玉海亲自带着民兵建起来的。”
山里人世代吃地表水,遇上干旱就会断水。省军区第18任挂职扶贫军官李宪锋爬遍了村子四周的山头峁梁,硬是在山腰里找到了山泉水,带领群众铺设了34公里引水管道,使村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现在村里50多户村民做饭又用上了沼气。
听说采访扶贫干部,村主任王祥茂带领村民放起了鞭炮,老房东谷忠仕唱起了乡亲们自编的山歌:“穷山一片连一片,脱贫致富难上难,自从军区来扶贫,元帅故乡换新颜,谁说军人只打仗,为民服务写新篇……”
山区干部的心里话 对省军区的扶贫干部来说,这些原本都是一桩桩小事。
龙潭坪镇下裕村60岁的刘定发,一家6口住在离村子较远的一个山坡上。省军区第19任挂职扶贫军官杨金华见他家照明还是煤油和蜡烛,立即带民兵栽杆架线,投资1万多元专门为他家架通了照明电。今年5月1日通电那天,刘定发眼里含着泪水,紧紧抱住杨金华不松手。
目睹这一情景,龙潭坪镇党委书记谷忠涛动情地对同事们说:“为什么解放军能做到的事,我们没做到?他到镇上短短3个月,就在镇上办起了科学种养培训班,我们为啥想不到?”
洪家关乡纪检书记谭梅讲了这样一件事,1999年,省军区挂职扶贫军官肖索夫东奔西跑筹措了上百万元经费,每花一分钱都要经过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签字。完成当年扶贫任务,要走了,账面上还结余6700元,乡里决定补助肖索夫的电话费。第二天,肖索夫拿这笔钱给村里16个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村民买了终身保险。
第 1 2 3页
在桑植为官主政10多年的张家界市委宣传部部长陈美林,对一任任挂职扶贫军官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讲了这样一件事:1999年夏天,龙潭坪镇拉来一车水泥,镇长见民兵忙了一天,就让他们回去休息,但又担心晚上下雨,便一个人干了一个通宵,把10吨水泥全部搬进了仓库。后来我问这个镇长:“你干吗那么玩命?”他说:“挂职扶贫的军官都玩着命干,咱再不拼命干,心里咋过得去?”
过去桑植几乎不出干部,省军区扶贫19年,这个山区小县先后出了3名厅级干部,20多名处级干部。桑植县县长刘泽友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省军区挂职扶贫军官的带动作用。
“扶贫战场”也是人生课堂 省军区挂职扶贫干部在用汗水和智慧探寻改变山里人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
省军区第一任挂职扶贫军官江秀章,现任湖南省军区五里牌干休所所长。他说:“看到村民把我们送去的衣服里三层外三层包起来,架到房梁上舍不得穿,我被震撼过。当村民们走山路,坐汽车,转火车,来长沙看我时,我对爱和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湖南湘潭市岳塘区人武部,记者见到了第10任挂职扶贫军官肖索夫。他说:“亲身体验山区百姓的苦处,那些想不开、放不下的东西想开了,放下了,责任感也就强了。看到山村小学第一次升起国旗,看到孩子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灿烂的笑脸时,我获得的是一种满足感、幸福感。”挂职扶贫那年,肖索夫利用暑假把儿子接到山里,指着山寨说:“吃住在村民家里,去谁家自己选,食宿费我来付。”一个月的山区生活悄然改变了儿子。从那以后,儿子买东西不再要名牌。
现任长沙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的谢朝武,是第5任挂职扶贫军官。他说:“到老区扶贫,老区人民也为我的精神扶了贫。走进老区,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让人思考,催人奋进。在城里生活,我们常把三五块钱不看在眼里,走进山里,才知道这是山里人家一个月的油盐钱,想想老区百姓的生活,我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观念的东西一旦内化为人的情感,就会形成一种持久的工作动力。“桑植扶贫帮助一大批老区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也使一批部队干部党性得到了锻炼,本领得到了提高。”湖南省军区政委杨忠民介绍说,省军区挂职扶贫过的19名干部,如今已有4人走上师职领导岗位,15人走上团职领导岗位,桑植老区的扶贫战场,也是人生教育的大课堂。
第 1 2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