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10月10日电(记者 朱国亮)从2001年至今,甘肃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已将20余万贫困人口迁出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既实现了扶贫目标,又让生态得到了保护。
甘肃是中国最早开展扶贫工作的地区。
进入21世纪前,甘肃省已解决了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仍有750多万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中的大多数居住在深山老林、旱塬荒滩以及地方病高发区等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虽然,政府年年投钱送粮改善其生活,但由于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年年扶贫年年贫,被称为“最难啃的骨头”。
从2001年起,甘肃省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那些生活在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严重、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农牧民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至今,这项工程已投资共9亿多元,将甘肃省12个市(州)73个县(市、区)的20.8万人从不适宜生存地区迁了出来。
李丰德是这项工程的受益者。他说:“迁出大山后,日子好过多了,住的是砖瓦房,水通电通路通,要啥有啥!”从甘肃古浪县横梁乡簸箕湾村迁出以前,李丰德家每年连口粮都接不上,吃水、行路、看病、娶媳妇、孩子上学,事事都难。李丰德形象地将老家喻为“山像和尚头,地上无水流。”
如今,迁到了祁连山下的古浪县七墩台移民点,李丰德的日子开始渐渐好转。政府为他和其他村民统一建起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院落,铺平了道路,通上了水、电,平整了土地。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院、商店、村委会。
甘肃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副主任贾永安介绍,在搬迁到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区后,那些贫困农牧民在政府的帮助下,生活都逐渐好转,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在搬迁的20.8万人中,目前已有近8万人彻底摆脱贫困向小康迈进。
同时,那些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也因人类活动减少而得到逐步改善。贾永安说,过去,这些地区生态本身脆弱,而居住在这里的农牧民又是“靠山吃山”,垦殖、过度放牧、滥采滥挖,加剧了生态的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人为活动少了,生态也得以逐渐修复。
今年,甘肃省还将继续投资共2.9亿元,对64个县(市、区)的居住在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近7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