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规则建立:1%毛料成为赌石
顾成旺和刘祖光一边喝茶,一边谈论中央电视台刚播出的关于翡翠毛料交易的“赌石”节目,两人呵呵直乐,觉得电视里那个北京的毛料交易市场太“小儿科”了,在腾冲只要几百块钱,根本不值一赌的石头,在北京居然有人花几万元去赌。
无论是剖开还是没剖开的翡翠毛料,购买价和实际价都有偏差,“即使是剖开的毛料,也不能完全确定价格,说不定再解开一刀,又有新发现”。所以,广义说,一切翡翠毛料的买卖中,都掺杂了赌博成分;而狭义的“赌石”,即完全不解开就贩卖的石头,在腾冲反而不多见——在一个翡翠鉴定经验丰富的地区,人们更愿意靠经验吃饭,而不是完全把希望寄托在运气上。狭义的“赌”的石头被称之为“赌货”,这种赌货只占腾冲毛料交易量的1%,一般价格都很高。按照刘祖光观察,只有资金极其丰富、发财欲望强烈的人才去买这种“赌货”。而参与这种“赌货”交易的人,被刘祖光称为“尿泡财主”,几刀下来,整个人就垮了,“参加赌石的人当中,只有1%人靠赌石富裕起来,而且还不是长期的”。
在翡翠交易市场,流行着“讲真话要遭雷打”的话,即定价一般是虚的,要看买家懂行与否,穿着打扮如何才开价,所以人们对买主的穿着极注意。而刘祖光主持毛料交易期间,亲眼看见很多喜欢赌石的“广东老板”前面两次来穿着光鲜,开着好车,后来越穿越不好。这样的人,慢慢对“赌石”交易敬而远之,还是回到实在交易的老路上。
似乎是给刘祖光的话注解,腾冲珠宝城生意做得很大的一对缅甸姐妹就有这样的经历,姐姐罗萍摆弄着手中一个小翡翠貔貅雕刻说,有客人出价5000元,“我没舍得卖”。原来这只貔貅是从一块赌石中取出来的唯一结果,“在缅甸时曾和朋友凑了50万元买了块‘赌货’,据说这块石头流过了几十个人手,大家都没敢解开”。一旦“解折”(指解剖开的毛料价值不大)了,就砸在自己手上,而原样买卖,获利比较有保证,这也是赌石行的规律。而罗萍那时年少气盛,她解开毛料,结果“50万元的石头,能用的就是一小块,雕刻成这只翡翠貔貅”。所以,这雕件“等于50万元买下的教训,放在这里可以警示自己”。之后她就转做翡翠成品生意,“一分钱,一分货,这样比较有保证”。
以顾成旺20多年翡翠交易的丰富经验,他也只有一次获利丰厚的机会,38万元买的一块石头,转眼就以76万元的价格卖了出去,可他不承认那是赌博,认为那是靠经验获得的机会,“我一眼就看出,他开价低了。那块料应该有更好的机会”。
在腾冲,绝大多数买主卖主都懂毛料,双方最后商定的价格很合理,知道买块毛料会怎么样处理,能获得多少利润。翡翠从挖掘到最后制成成品是条流水线,在顾成旺感觉中,这条流水线每一环节能获取多少利润都是相对明确的,谁都有机会富,但都不会像传闻中那样暴富。
当地的翡翠专家张竹邦的感觉,腾冲90年代成为毛料的交易中心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因为即使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靠腾冲众多的鉴定人才而公平买卖,“那些从昆明包车过来的香港商人不用费事,很容易就能在腾冲当地找到看毛料的‘眼睛’(帮助鉴别毛料价值的专家)”。而在90年代,这种“眼睛”在外地还是稀罕物,“听说广州找个鉴别专家,每次交易价上万元”。在腾冲,这种专家只要花低廉的代价就可请到。腾冲的翡翠专家比比皆是,张竹邦就亲眼看见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穿得极普通,讲一口附近的乡下话,帮人看翡翠毛料,凡她看中的,解剖开来,里面全部有上好的翠”。帮人买了几十万元的好货,最后所得报酬可能只是区区1万元。
尽管腾冲翡翠交易中止了很多年,但是看翡翠却始终是当地人的爱好,凡是县城有老房屋拆掉改建,就有许多当地人去现场寻宝。“当年日本人轰炸腾冲,有无数翡翠毛料被埋在腾冲地下,多年来,这里有很多人练出了‘玉眼’。”而挖掘出来的毛料也确实富裕了腾冲,腾冲昔日的县政府大礼堂就是靠一块埋在地下的数十公斤翡翠毛料盖起来的,“腾冲的小孩子都能知晓看翡翠的基本道理”。
张竹邦就无数次去当过外来商人的“眼睛”,因为自己没资金,所以不可能参与大买卖,只能靠当“眼睛”赚小钱,“再有眼力也没用,钱都给大老板赚走了”。翡翠交易中,要想获利丰厚,需要大资金,“和别的生意一样,你投入100万元,翻倍就是200万元。投入100元,再怎么翻也就是几百元”。现在每隔5天,腾冲就有毛料交易集市,他会出门去逛逛,500元买块小毛料,解剖得好,能在其中解出一对手镯,付掉加工费200元,这对手镯定价也不过1000元,“赚点小钱花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