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向海外版建议,能否在“微观中国”版刊登一篇人们既陌生又远离的殡仪馆的报道。总编辑同读者心心相印,派记者进入了这个望而生畏的区域。8月31日第4版刊登的《桂红带我走近殡葬工》长篇通讯,我连读三遍,心灵震撼,难以平静。
读着报道,我也随同记者走进殡仪馆这个阴阳交错的世界。
年轻女记者赵珊请缨体验殡葬工,成为走进火化车间的第一人。这是以自信做铺垫的勇敢。然而,她越离殡仪馆近越害怕。阳泉市有关领导得知一位女记者到火化车间采访,就“马上安排两个魁梧的小伙子,要他们在殡仪馆里给我当保镖。”“心里又再次敲起了小鼓。”“回到住处本打算好好睡一觉,可是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在告别大厅“望着家属撕心裂肺的悲痛,我鼻子一酸,泪水就从眼眶流了出来。”到了火化车间门口,脑子又立刻浮现出在这里两条狗碰到鬼的故事。“进还是不进?进去了真的会给我带来霉运吗?”“定了定神,我迈开步子走进去,有那么点赴刑场的感觉。”殡葬工“按动开关,火化炉"轰"的一声,我的脑子里立刻就"嗡"了一下。”在火化炉旁,记者同殡葬工对话,给殡葬工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平和、放松和快慰。
记者害怕、恐怖、担心,读者的思绪跟着记者的感觉走。记者来到了恐怖世界,读者也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体验式报道的一种特点:能量释放到文章的字字句句,又辐射给读者,产生一脉相承的共鸣。
记者跟班当“殡葬工”,零距离接触胸前戴着五一劳动奖章的女殡葬工李桂红,并以亲切的“桂红姐”称呼,从而使人们远离对这个职业的偏见和歧视,开始领悟到它的神圣、伟大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