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体重太轻,在江中央被卡住的余丽娜正努力攀爬溜索。 |
|
云南福贡县马吉乡中心小学,学生们正在集合。学校地处怒江边,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在河对岸的傈僳族。 |
|
三年级的教室里,老师正在抽查背书。这个仅有十几名学生的班上就有5人每天需要溜索回家。 |
|
即使渡过了江面,余芬前也要走很长的山路才能回到家。 |
一个多月来,在怒江两岸飞索求学的孩子们在众多媒体的关注下,备受瞩目。前日,在众多媒体的呼吁下,由社会各界人士捐建的怒江“爱心桥”在怒江州马吉乡布腊村奠基。不久之后,孩子们就能告别溜索过江的历史,过桥上学了。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是怒江峡谷地势最险要、飞索最多的乡镇。全乡8000多人,除相距很远的3座吊桥外,7对飞索是人们过江的主要通道,大大小小900多名孩子,由于居住的地方与学校被怒江相隔,有一半都在使用这种方式过江上学,最小的才4岁。
马吉乡中心小学是乡里最大的学校。三年级以下不能住校的规定让8岁的余才妹和她的几位好友每天都依靠着那根横跨怒江峡谷、200多米长的钢索,往来学校和江对岸的家中。相比三四公里以外的那座年久失修的木板吊桥,他们更愿意溜索。从桥这头到村那头,只有蜿蜒于高黎贡山陡峭的山路。“等你走到桥上,根本就不可能来上课了。”三年级的余至诚道出了原因。
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到江边依次溜索过岸,余才妹、余丽娜、余至诚等7个孩子组成了相对稳定的团队,他们的家都在江对岸恰曼噶村的半山腰的吊脚楼上。像这样的小团队在马吉乡大部分学校里都有很多。两条起伏交错的钢索横贯峡谷,一条是进山的“路”,另一条便是出山的“道”,落差40米的钢索下,是湍急咆哮的江水。孩子们取出藏在草丛中的滑轮和绳索,熟练地将自己固定在钢索上,轻点岸边岩石,伴随着呼啸的摩擦声,娇小的身躯已掠过江面。由于体重轻,重力落差小,孩子们常常卡在江中,只有依靠双手的爬行来完成剩下的路程。
飞索过江,是怒江边傈僳族人的绝技,据说这是祖先从横跨险峰的彩虹中得到的启示,而这种祖先搭建的“彩虹”如今承载着后代的求学之路。让人欣慰的是,在众人的关注下,新桥已奠基,并在筹建中。相信不久,这里将飞架起一座真正的“彩虹”。
图/文:本报记者 韩一鸣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