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的人支持在公共场所禁烟
本报记者 方奕晗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就“电视剧《新上海滩》因吸烟镜头过多遭联名抗议”一事做出回应,表示今后将要求各级审查机构对影视作品中滥用吸烟镜头等现象给予重视,加强审查。
对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题客调查网上周联合进行的调查(2421人参加)显示,83.6%的受访者赞成对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加以控制。
首先站出来抗议《新上海滩》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在其起草的《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书》中提到,有人统计了近两年的国产影视作品,36%有吸烟镜头,平均每部30个,每12分钟就出现一次。这个由医学工作者组成的民间社团认为,影视剧中吞云吐雾的人物形象,可能让一些缺乏判断力的观众觉得“这才有男人味”,他们叼着烟卷的样子,甚至会成为青少年模仿的榜样。
9月11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马军教授在作《青少年禁烟策略》报告时透露,我国一些省市青少年平均吸烟年龄已经降低至10.7岁。
今年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前夕,卫生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约有3.5亿吸烟者,居世界各国之首,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近100万。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中国的烟民数量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长。
与烟民们“过不去”的还不只是电视荧屏。从10月1日起,北京市出租车内全面禁烟,这意味着不论是司机还是乘客,在车厢内吸烟都将被禁止。就在几天前,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也推出了“无烟车”,除了禁止吸烟之外还规定,有烟味的出租车将被召回入库,进行清洗之后才能上路。
这并不是小题大做。
卫生部的报告中提到,我国有5.4亿人正在遭受被动吸烟之害,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1.8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我国参与的“全球青少年烟草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家中和公共场所受二手烟危害的比例分别为43.9%和55.8%。
医学专家介绍说,二手烟中含有4000多种有毒物质,其中有几十种能够致癌,其毒性比苏丹红等还要高。今年9月底,穗港英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周接触二手烟40小时达5年以上者,其罹患慢阻肺的风险将增加48%。
在本报调查的受访者中,经常吸烟的人占12.9%,21.7%的人“偶尔吸”,65.4%的人“从来不吸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有没有吸烟习惯,认同“吸烟对在场的其他人有害”这一观点的人占了压倒性比例——97.9%。84.6%的人进一步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让周围的人被迫吸二手烟,这是不道德的”。
本次调查中,70.7%的人赞同在公共场所禁烟。在调查列举的诸多公共场所中,被认为最该禁烟的是学校、医院和影剧院(83.3%),其次是火车、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81.2%),接下来是超市、银行、百货公司、商场(75.8%)以及饭店、餐厅(70.8%)。另外,有71.2%的受访者认为,“只要是公共场所,室内就该禁烟”。
由此看来,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包括社会舆论、专家学者、民间机构等各方,在公共场所禁烟的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普遍存在“有规定难执行”的困境。
以出租车行业为例,尽管京沪两地的“的哥的姐”们都在车厢里贴上了“禁止吸烟”标志,但具体执行起来,还是只能靠自律自觉或者周围人的劝阻;如果司机或是乘客对这一规定置之不理,似乎也不必承担什么后果。而在《国际先驱导报》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3591人参与)中,41.1%的人明确表示,对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不会劝阻,因为不想招惹麻烦”。
“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诉诸立法。”有论者这样呼吁。
“十一”前夕,卫生部专家组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在立法原则上明确提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另据媒体报道,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桂华透露,国家级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例》将于今年年底修订完成,届时公共场所禁烟将成为国家法规的规定。
对于“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规定,调查中70.7%的人表示了积极赞同的态度,而“不赞同”的,占29.3%。一场新的禁烟运动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