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5时50分,与病魔搏斗了25年的著名音乐家、歌曲《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怀着对祖国、对五星红旗的无限眷恋走完了激昂的一生。
生命的印迹——五星红旗
噩耗传来,举家悲痛,王莘的夫人王惠芬和子女们及亲友在位于成都道的家中布置了祭奠王莘同志的灵堂。昨天下午,记者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这座闹中取静的小楼,走进庄严肃穆的灵堂,一片片红色映入眼帘,那是四周墙壁上的照片中五星红旗的色彩。王莘的夫人王惠芬对记者说,这些照片都是平时精心选择的,记录着王莘生命的足迹,照片中最为常见的背景就是五星红旗。有一幅特写照片格外鲜艳,照片中的王莘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背景是一面五星红旗。这幅照片将王惠芬的记忆拉回到了1998年。她说,王莘是唱着《歌唱祖国》走过来的,唱了一辈子五星红旗,对五星红旗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国旗早就和他的生命融在一起了。那一年,王莘老人提出要与国旗合张影,夫人便请来了作曲家王少斌等友人,在自家的庭院中展开了一面大大的国旗,王莘兴奋地坐在国旗前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王莘晚年最喜爱的一张照片,他找到了比语言、歌唱更能表达情感的方式。无论家庭节日欢聚、与群众联欢,还是过生日这样的温馨时刻,王莘夫妇总是要把五星红旗布置在显要的地方。所以,他们照片的背景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五星红旗。从2000年以后,王莘过生日时要在家中悬挂一面宽大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是天安门广场管委会第一次破例,将在王莘生日那天——10月26日升起的国旗郑重地送给了他。平日里,王莘家门前也总会悬挂一面五星红旗,因家离民园体育场较近,有时看球的球迷会把国旗拿走在街上挥舞,老人很高兴,为此,他家中准备了很多面国旗。
生命不息 歌唱不止
灵堂中,王莘的夫人将报刊杂志中一些报道王莘事迹的文章图片制成背板作为纪念,展现了一位在轮椅上神采飞扬的老人。1982年,王莘不幸突发脑血栓,落下半身不遂,只能在轮椅上生活。这并没有击垮王莘的意志。虽然身患重病,王莘依然关心国家大事。枕边的收音机是他的好朋友,还每天听夫人读报,感受新鲜事物。在夫人的帮助下,他用尚能活动的左手在“儿童写字板”上写音符,然后由夫人翻译到纸上,唱给他听。此后10余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信仰》《好时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大量反映时代的歌曲,并身体力行,把这些歌曲推广到群众之中,激励和鼓舞人们投身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在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主办的纪念《歌唱祖国》五十周年暨王莘从事音乐创作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文艺晚会上;在少先队员在首都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的现场;在纪念“七一”群众歌咏大会上……当王莘坐在轮椅上出现在大家面前,并奋力地挥动左臂指挥大家合唱《歌唱祖国》时,现场无不群情激昂,热血沸腾。
去年1月17日,王莘老人病危住进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病监护病房。此时,他几乎丧失了语言和活动能力,身边的人仍能感受到他激情澎湃的心。为了继续王莘的事业,夫人王惠芬经常在王莘的病床边向他讲述亲身参与群众歌唱活动的事情。王莘歌曲创作基金会成员们还根据王莘的意愿创作了《八荣八耻扬正气》合唱歌曲。歌曲主题鲜明、旋律优美,易于传唱。
信仰 爱心 执著
王莘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功源自他的坚定信仰、执著精神和他的爱心。河北省太行山脉的革命老区是王莘战斗过的地方,他经常和老伴儿回到曲阳县、易县、唐县、阜平县等老区看看。2002年,他得知多名老区孩子被大学录取但交不起学费后,立即让老伴儿王惠芬用轮椅推着自己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最终让这些孩子走进了大学校园。从此,帮助老区孩子上大学,成了王莘歌曲创作基金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被王莘当作了必须完成的使命。“王爷爷,我们非常非常想念您。一想到病中的您会更加消瘦,我们的鼻子就酸酸的。由于医院有规定,我们不能到病房中看望您,但我们的心会永远和您在一起。我们怎么能够忘记,是您拖着病体不停地奔走,我们这些山里娃才能走进天津的大学校园。我们多希望能围在您的身边给您唱歌,唱您的那首《歌唱祖国》……”这是来自太行山脉的真挚问候。
本报记者 张连杰 实习生 李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