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南方周末 > 南方周末时政报道

麻雀战

  浙江,稻田上空的麻雀李剑/摄

  1950年代,消灭麻雀成果展

  麻雀战

  来源: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吕明合 发自浙江

  五十年前,它被列为“四害”之一,遭全中国人民痛打,只因为吃掉了粮食;今天,它又泛滥成灾,但因为披着“保护动物”的外衣,让稻农们束手无策。无奈,他们拨打市长热线求助,并找来狮子和老虎的粪便试图驱赶麻雀——人与自然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撒满麻雀的稻田

  这是凡高名画《乌鸦群飞的麦田》最生动的现实版。只是麦田被稻田替代,乌鸦换成了麻雀。

  无数灰黑色的鸟,潜伏在四通八达的电线杆上。刚开始是一点一点的,然后逐渐变成了虚线。一声大喊,机灵的小东西们便突然四散,如同淡墨,被画笔点满了蓝色天空和金色稻田。

  2007年10月初,稻谷灌浆时。本来很有诗意的一幕,对浙江桐乡市荣星村的稻农来说,却是最深的伤痛。

  “麻雀是前年夏突然增多的。”70岁的农民张月江说。2005年6月,世代务农的他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撒下了9斤稻种,期待来年的丰收。桐乡的晚稻都是“直播”——种子撒过后就是等着抽苗,然后,抽穗、收割。不出意外,一亩田能收一千多斤。

  但快乐的等待被麻雀终结了。这种在所有鸟类中和人关系最近、因喜欢偷吃粮食被称为“老家贼”的生灵,飞到了稻田上。“开始只有几十只,一星期后就成千上万了。”张月江说。它们啄光了他的稻种,一粒没剩。

  浙江桐乡的晚稻,平均亩产均维持在540-550公斤。桐乡市农经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郭恒德说,由于麻雀造成的减产不属于病虫害防治的范围内,因此没有官方统一的统计数字。但多位桐乡的种粮大户估计:少则数十斤,多则三四百斤。因此造成的损失最高可达30%以上。

  每天清晨五六点,傍晚六七点,是麻雀的进食时间。有时,它们也会打点零嘴。此时,麻雀的“贼性”暴露无遗——那双不断转动的金色小眼睛,是最好的注释。这与它在屠格涅夫笔下描述的为保护幼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行为,似乎不是出在一种鸟身上。“雀灾是局部性的,”郭恒德说,“每个镇、每个村都有特别厉害的地方。” 而对稻谷的危害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播种期,二是抽穗灌浆期——晚稻抽穗后,会有灌浆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浆才能变成谷粒。精明的麻雀这时会成群结队地飞出,在稻田上空的电线杆上虎视眈眈。“用喙夹一下,把浆水吸出来。但吃不饱,就会越夹越多。”郭恒德说。稻田上未吃净的浆水,先是呈乳白色,渐渐地就被太阳晒成了黑色。稻谷们开始一点点地干瘪下去,最后变成了虚挂着的荒废植物。

  为减少损失,部分农民只能将收割提前。稻谷成熟后,谷粒饱满,胃口很小的麻雀只须十几颗就能填饱,危害就会变小。

  战麻雀,用狮虎的粪便

  在浙北平原的桐乡和海宁、杭州山区的建德、富庶的水乡绍兴、浙中丘陵的永康、浙南海滨的乐清、山区的遂昌……近两年,雀灾不断出现。每到9月下旬的抽穗时节,一场人和麻雀的战争,便会由南而北展开。

  在播种阶段的防治相对简单。“我们现在都用拌种剂‘好安威’。”郭恒德说。这是种农药,气味很浓,麻雀啄食后会感到难受,会拒绝再吃。

  而抽穗季节的驱雀是农户们最头疼的问题。如同你捕获了一只成年麻雀,永远无法让它屈服一样。麻雀是一种“气性”很大的鸟,它会拒绝人类提供的水和食物,并在一夜之间死去。

  最初,他们在田里插稻草人,或挂上破衣裳。可时间一长,此招很快失灵。这也难怪,麻雀虽然体长只有14厘米左右,但智商在鸟类中却名列前茅。何况,它们一度活动在人的身边,胆大易近人。村民们又开始敲脸盆、拉大网,挥舞着竹竿,但手中的棍棒追不上飞鸟,于是就只能大声喊叫,甚至燃放鞭炮。

  声响一停,麻雀又回到田里。村民在一块田里闹得筋疲力尽,它们却玩起最正宗的“麻雀战”,轻轻松松地飞到了另一块稻田。这种小鸟的活动范围只有2.5-3千米,飞行高度不超过50米,但和人周旋却游刃有余。

  “我每隔5分钟就放一次鞭炮,炸出来的碎纸堆成了小山,可麻雀还是一点都没少。”建德市杨村桥镇上山村农民章佳军说。无奈,在稻田守候一周后,他打进杭州市长热线求助“12345”。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永康市古山镇,农民胡高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9月下旬到10月初,他和邻居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在与麻雀的战斗中度过。“早上一直守到晚上,连午饭也要送来”。

  在浙江杂交稻制种基地遂昌县,9300亩的制种田是当地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所有办法失效后,2007年8月,因为听说麻雀惧怕狮虎的粪便气味,遂昌农业部门派人赶到杭州动物园,收集了大量的狮虎粪便,运回去后分发给农户试验。

  除“四害”与麻雀公案

  新中国人与麻雀的“战争”,从195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漫天飞的麻雀曾被列为“四害”之一,遭到全民日夜不停的围剿。

  1955年,毛泽东收到农民反映“麻雀祸害庄稼”后指示:麻雀是害鸟,能不能消灭它们?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刘瑞龙,找到中科院前任动物所副所长钱燕文。钱回答,我们对麻雀的食性还没有系统研究过,不敢肯定是否应当消灭麻雀。

  但就在几天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27条规定:除“四害”。“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5年、7年或者12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随后,《人民日报》将《纲要》全文发表。此后5年,麻雀被判“极刑”。

  率先大规模消灭麻雀运动的是四川。在成都市,政府动员了40多万人参加灭雀。而在温江专区,17个县组成了258万人的灭雀大军,3天共消灭麻雀100多万。

  四川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北京。

  1958年4月,北京成立了以一位副市长为总指挥的“围剿麻雀总指挥部”,将全市划分成大大小小的“战区”。300万剿雀大军“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枪声轰响,彩旗摇动”。

  4月21日,《北京晚报》在显赫位置上《咒麻雀》,作者为时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烧。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在全国统一的部署下,浙江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捕雀运动。“铅气枪、弹弓、锣鼓,能用的都用上了。”郭恒德回忆。

  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全国共捕杀麻雀2.1亿余只。

  数量的失衡最后带来了自然的报应。1950年代末,中国诸多城市的行道树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虫害,引起了鸟类学家的关注。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动物学会全国会员大会上,鸟类学家郑作新称,他通过实地走访,采集了848号麻雀标本逐个解剖。结论是:麻雀只有在七八月间,幼雀长成时啄食庄稼;秋收后吃农田剩谷。其余时间,则以草籽和虫子、虫卵为食;因此,对麻雀的益害问题要因季节、环境区别对待。

  科学家们“消灭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的意见,1959年经中科院集中成“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呈递给了毛泽东。

  次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时,用臭虫代替了麻雀的“四害”之位。

  人与动物如何平衡

  习惯性思维往往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摆脱了“四害”的恶名,但麻雀仍然是乡间最经常的猎捕对象。何况,烧烤麻雀、炸麻雀是时髦的下酒菜。到1980年代初,麻雀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出口的货物。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鸟类专家陈水华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有科学家估计,中国麻雀的数量减少了90%以上。

  在不断向自然索取后,人类终于发现自己渐渐变得孤独——如果有一天,我们身边连只蚊子都没有,那是什么感觉?

  2000年8月,麻雀被列入保护动物,摆脱了逃进西藏的命运。而在雀灾发生的浙江,它则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猎捕、出售、食用麻雀都被列入违法行为。媒体报道说,在讨论是否将麻雀列入保护名录时,在座专家全票通过。

  这种小鸟有着田鼠一样强大的生命力。在南方,几乎每月都可见麻雀繁殖雏鸟。它们可以在最简陋的巢中生存——那是用草茎、羽毛构成的。每窝产卵4-6枚,孵化出的雏鸟15天以后就能飞出自行寻食。

  “麻雀增多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负责监测鸟类动态的桐乡市林政管理站工程师高长坤分析。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普遍放弃柴灶,山林的养护和城市的大规模绿化无疑是麻雀繁衍的最好消息。而1990年代以来严格的枪支管理,则让非法猎捕几乎绝迹。一增一减、十年生聚,才让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麻雀从2004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增加。

  浙江麻雀也在增加,它们大多集中在城乡接合部。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发展,让该省的城乡界限越来越不明显。麻雀泛滥的屠甸镇稻田边,一家家针织厂在日夜开工。这让几乎所有的浙江农村都成了广义上的“城郊接合部”。“这和麻雀危害加剧可能存在联系。”陈水华说。

  相同的例子是白鹭。这种鸟由于受保护后繁衍过度,已经成了浙江渔业的危害。它酸性的液体会损坏树木,粪便则污染了人类的栖息之地。而野猪破坏民众番薯、玉米等庄稼的报道,则经常见诸浙江媒体。但现在,有关白鹭的调查刚刚开始,离真正的控制措施尚有很长时间,遑论麻雀了。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驱赶,而不能杀灭。2007年9月,一名浙江余姚的被告人因投放有毒诱饵猎捕了274只麻雀,被法院以非法狩猎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当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曾写道:“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所得的是麻雀居多。”如果发生在今天,这属于明显的违法。

  “我们不提倡消灭,也从不提倡一味的保护。正确的措施应该是控制和管理。”陈水华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而从这个角度重新解读那段麻雀的历史公案,陈水华说,由于当时麻雀确实给稻田造成了减产,“除四害”并不是后来所说的完全错误决策。“只是它不应该提倡‘消灭’,这才是尊重科学”。

  (有关麻雀历史公案部分,参考了张建伟《深呼吸》和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两书有关叙述,特此致谢。《金华日报》记者李剑对此文有贡献)

(责任编辑:张宬)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最新消息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产生 胡锦涛任总书记(图)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 名单

  精彩推荐  
  代表风采
  辉煌历程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