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台山会馆110周年纪念
台山会馆参加丁亥年春节大游行(图片来源:中国桥网)
据加拿大《环球华报》报道,“未有温哥华,先有台山人。”温哥华市长苏利文(SamSullivan)日前在温哥华台山会馆成立110周年庆典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台山先侨在加拿大的悠久历史。
台山,对于现在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来说,可能会显得有点生疏。然而,翻开加拿大的历史,第一批踏足这片枫叶之国的中国移民却是1858年的台山邑侨。他们抵达加国的时间,不仅早于温哥华建市的1886年;也先于加拿大立国的1867年。
一部加国台山人的历史便是加拿大的华侨史,而台山会馆也见证了百多年来加拿大华人社区的沧海桑田。
出洋的先驱者 台山,在明之前隶属广东布政司广州府新会县。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二月正式建县,定名为新宁县。直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前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新宁”县,为避免混淆,见县城之北有三台山,遂改名为“台山县”。1992年4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山市。
而不少人称“新宁”为宁阳,正如上海称春申,南京称白下,中山称铁城,恩平称南平一样。所以,海外的台山人社团早期称为“宁阳会馆”。
台山人出洋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及其后裔分布甚广。台山由于地处沿海,所以对外交往甚早,也为出洋提供了便利条件。台山人何时出国,虽未有准确的定论,但有文字记载的是1774年已有人在南洋谋生。二百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台山人前赴后继,远渡重洋,到世界各地谋生。
目前,世界82个国家和地区有台山人及其后裔。主要是旅居美国(42万多人)、加拿大(18万多人)、古巴、墨西哥、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据不完全统计,祖籍台山的华侨华人86万多人,港澳同胞43万,合共接近130万,比目前台山的总人口还多。所以,台山也有“中国第一侨乡”之誉。
据悉,30年前,美加各地的唐人街还是盛行“台山话”,台山话曾一度成为海外中国人的“国语”,也被称为“小世界语”。
追逐“金山梦” 中国人最早移民加拿大是在19世纪50年代。1858年5月,卑诗省菲沙河(FraserRiver)与汤普森河(ThompsonRiver)沿岸发现金矿的消息公之于世,立即吸引了世界各地渴望发财致富的人们前来淘金,希望能从此改变自己贫穷的经济状况。中国人也不例外,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淘金的中国人自不必说,远在中国本土的人民也跃跃欲试,纷纷前往,中国人在加拿大的生活就此开始。
1858年6月28日,第一批华人300名从美国旧金山乘坐“加勒比”号蒸汽船抵达温哥华岛的维多利亚堡(今卑诗省会维多利亚市),然后步行进入金矿区“淘金”。据说其中台山先侨占了九成,他们把加拿大称为“加拿大金山”。6月28日被定为“华人抵加纪念日”。以后,更多台山、开平、新会等县的华工从香港、澳门和夏威夷等地陆续来到卑诗省,加入“淘金”的行列。
以台山人为主体的“淘金”华工为加国创造了巨额财富。仅1878年,由华工开采的丹辛比尔金矿,就创造了90万加元的收入。金矿开采为加西部、特别是卑诗省的大开发积累了资金。
用血肉建筑铁路 1871年,卑诗省正式加入加拿大联邦,但条件是联邦政府必须尽快修建一条像美国一样贯通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否则,卑诗省就退出加拿大联邦而加入美利坚合众国。
全长3800多公里的太平洋铁路,关乎加拿大的统一。其西段工程最为艰巨,因为要通过崇山峻岭的落基山脉和奔腾咆哮的菲沙河。加上缺乏劳力,所以迟迟未能开工。当时联邦政府总理麦克唐纳吸取美国的经验,主张大量雇用吃苦耐劳的中国劳工。铁路承建商安德鲁·翁德唐克把招募华工的任务交给曾为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招募华工的台山人“包工头”李天沛,他即与族人、维多利亚方安隆商号老板李祐芹、泰源号老板李奕德、旧金山广华源号老板李天宽,联合组成联昌公司,在维多利亚、旧金山、香港等地,并回到台山、开平等地招募筑路华工。台山另一位“包工头”、广安和商号老板叶春田也为铁路公司从家乡招募劳工。于是,成千上万台山人进入加国,充当筑路工人。从1880年6月至1885年7月铁路竣工,5年间约有1.7万多名华工来到筑路工地,其中1万名左右直接来自台山等五邑地区,成为西段路的主要建造者。
五邑华工承担了西段、特别是雷夫斯托克至温哥华的400公里这一最艰巨路段的工程,不少人死于爆破、塌方、暴风雪、疫病,甚至被出没于深山荒岭中的熊罴等凶猛动物吞噬,如1882年的一次塌方中,就有几十名台山华工被压死。1884年有2000名华工死于坏血病。在筑路的5年间,有4000多人丧失了生命,另有成百上千的筑路工人在铁路修通后漂泊异乡而无钱回国。有人说,菲沙河谷每一英尺的路基下埋有一名华工的尸骨,这里有“死亡河谷”之称。直至1890年,维多利亚中华会馆还从菲沙河谷收殓到300具华工骸骨,并把它们运回中国安葬。
落地生根报效加国 台山先侨对加国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另一重大贡献是踊跃从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保卫加拿大,捍卫正义。当年,种族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的卑诗省政府坚决反对华裔加入加国军队。但二战期间,约有约600名华裔男女青年(其中多为台山等五邑籍)自愿从军,在加国服役,或被派遣远征欧、亚、非战场。
先侨热爱和效忠加国的行动,终于得到了回报:1947年,加联邦自由党政府宣布废除1923年排华的移民法案,华人获得了公民权。2006年6月22日,联邦总理哈珀在国会为华人“人头税”正式道歉,翻开加华历史的一页。
100多年来,台山人在加国落地生根,贡献良多,其中更不乏功勋卓越的佼佼者。生前被誉为“温哥华唐人街市长”的黄文甫、华裔退伍军人黄鼎南、马国冠等,都是华社家喻户晓的人物。另外,出任各级政府要职的台山邑侨也有不少,包括加拿大前任总督伍冰枝、阿尔伯塔省现任省督林佐民、前国会议员李侨栋、前阿省社会发展厅长马健威、前卑诗大学董事局主席李亮汉、第四届世界华商大会主席黄光远等。
守望相助敦睦乡谊 作为台山乡亲的“家”,海外台山会馆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温哥华台山会馆现任理事长马寿山介绍说,最早一家台山会馆出现在1820年的新加坡。19世纪初,当年37岁的台山人曹亚志,以木匠的身份随英国人登陆新加坡,因开发有功,获英廷批地成立曹家会馆和宁阳会馆。
马寿山说,在美洲,旧金山市宁阳会馆成立最早。之后,加拿大的宁阳会馆也相继成立。据文献记载,光绪十三、四年间(1887-1888年),维多利亚已有宁阳会馆之雏形组织,但当时并无固定地点;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维多利亚唐人街成立“红毛属宁阳余庆堂”,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1904年10月17日在卑诗省正式注册,定名为“宁阳余庆堂”。这是加拿大最早的台山人社团。
到了1897年,由黄玉珊、叶春田、林德绍、马大洽、阮本祝、李世璠等倡议,在温哥华创立“温哥华宁阳余庆堂”,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温哥华召开的第一届邑侨恳亲大会上,通过决议改名为“台山宁阳会馆”。
1987年,另一批移民创立“台山同乡会”,到1997年,台山同乡会与台山会馆合并,称为“温哥华台山会馆”。
会馆早期主要是办理慈善工作,联同维多利亚总会馆执运先友遗骸,回葬家乡;或安葬于维多利亚的华人墓园。
据马寿山忆述,会馆曾发起筹建台山县立中学新校舍(即现在的台山第一中学),募得24万多加元返乡;抗日战争时,也曾捐款救济在中国陷于粮荒的台山乡亲和难民,同时也鼓励台山邑侨加入加国军队,奔赴前线。
会馆在1957年集资购入喜士定街一幢5层高的物业,后将二楼设为会址,楼下商舖出租,三楼至五楼30余房间作为旅舍。
目前,台山会馆在侨社十分活跃。马寿山说,“110年来,台山会馆联络乡亲,心系祖国,曾资助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支持抗日战争;坚持不懈地促成政府平反“人头税”、排华法案;支持家乡建设,造福桑梓。成为温哥华众多侨社中一朵永不凋谢的艳丽奇葩。”(黄运荣) (来源:中国侨网)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