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和何香凝的独子,却在革命危急时刻投奔了共产党;他自认为日本是他的第二故乡,却在民族危亡之际依然回国支援抗战,并在激烈残酷的斗争中两次被捕,意志始终坚贞;这位在晚年被尊称为“廖公”的杰出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几乎见证了大半部近代中日百年沧桑史,他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开创传承了中日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在海内外享有着崇高声誉。
青春岁月——“日本是我的第二故乡”
20年的青春岁月留在日本:
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青少年时期在日本上学生活11年;
20年代在日本参加中共“东京特支”革命活动,曾经两次被捕,进行英勇斗争;
1928年在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留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被日本当局拘捕并驱逐出境。
归国抗日——回国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1928年秋,廖承志赴德国入柏林亨德第二大学;
1932年初他回到上海,随后担任全国海员工会中共党团书记,因叛徒出卖被捕。后在宋庆龄等人努力下释放。
1933年8月,秘密赴川陕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他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被监禁两年,以犯人的身份走完了长征路;
1936年末到达陕北后,经毛泽东、周恩来出面,他被恢复了党籍,在《红色中华》社负责日、德、法、英文的电讯翻译。
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他于1937年春在延安主办《解放》周刊,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
同年冬,党中央派他到香港主持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工作,团结大批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
指导东江和琼崖游击队迅速发展,组织名闻世界的秘密大营救,使大批文艺界名人脱险;
1941年末——1946年,再此遭国民党特务被捕;
廖承志回延安后,担任新华社社长兼中宣部副部长;
1949年进入北京后,他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等职。
鞠躬尽瘁——推开中日民间往来之门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对日工作,在开展“民间外交”发展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争取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方面,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1952年5月,接待了二战后来华的第一批日本友人;
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廖承志与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
1973年4月,廖承志率中日友协代表团访问日本。这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我国派出的第一个大规模的代表团。
1978年10月,陪同再次复出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日本。10月23日两国政府交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的签字仪式,多年的努力见到正式成果。
1980年5月,廖承志的病情加重;
1983年6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于当日5点22分北京逝世,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