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
CPI涨幅终现回落 中国经济尚未过热
本报记者 李梅影 发自北京
党的十七大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10月18日在北京透露,今年9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6.2%,比8月份的同比升幅下降0.3个百分点,1-9月份,中国CPI上涨了4.1%。
此前CPI曾连续4个月大幅上涨,8月份涨幅更是创下了6.5%这一10年新高。对此,朱之鑫指出,中国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将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整个价格大幅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朱之鑫说:“从国内来看,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消费品都是供大于求的,粮食已经是三年丰收,今年的夏粮和早稻又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今年夏粮的产量是2307亿斤,比去年的2278亿斤增加了29亿斤;早稻去年是637亿斤,今年是639亿斤。预计秋粮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当前,粮食的库存是充裕的,预计粮食的价格也会趋于稳定,这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一个根本性的条件。”
朱之鑫表示,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也都面临着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应对粮食特别是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随着粮价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玉米、大豆出口国的播种面积都在增加,这样粮食的产量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中国有句古话叫‘粮价涨,百价涨’,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朱之鑫说。
朱之鑫同时指出,目前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
原因有三点:第一,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总量关系。在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作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涨。第三,作为总量关系的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也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质条件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发电小时是在下降的,今年上半年又下降了103个小时,说明电力供求紧张的状况明显缓解。
中投证券宏观分析师李志坤10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CPI涨幅在回落,今后CPI涨幅将呈下降趋势,大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反转,导致央行在加息方面会更加谨慎,预计年内央行最多只会再加息一次。
“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13%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还存在上升空间,现在市场上资金量非常大,流动性依然很大,需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李志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