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年零6个月,石秀芳用876800针绣出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幅图将漂洋过海飞到远在加拿大的儿子身边。昨日,记者来到石秀芳家,见到了这幅图。
摊主 绣不好就拿回来 69岁的石秀芳是庄河30中的退休物理老师,年轻时就有一手好针线活。
展开这卷《清明上河图》十字绣,219200个针线饱满的小方块拼凑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繁忙市井图。
这幅作品长146厘米,宽50厘米,共用去79种、140小罐的线。石秀芳夫妇记得清楚,买来这些用料那天,他们拎着旅行袋一样的大口袋回来时,即将启程回加拿大的儿子望着他们愣了好久,“不惜作吧,不惜作吧!”他跟在母亲身后恳求。
老夫妇的床头柜上,立着3个儿子各自的婚纱照,一旁的书柜上,又立着3个胖娃娃的满月照。平日里,石秀芳做活累了就抬头看看那些照片。
石秀芳开始绣十字绣是在两年以前。那天,她在市场看见好多小姑娘围着一个五颜六色的摊位,便也凑了过去。摊主是个实在的女孩,嘱咐石秀芳如果不成别难为自己,再给送回来。石秀芳眼花,盯不准,做得慢,可硬是坚持了下来。“这是中国特色!多细致,多艺术。”石秀芳的老伴张绍福对此毫不吝啬赞美之辞。石秀芳说,老伴是个享福的人,这么多年从没干过家务,可自从她拿起了绣针,老伴隔三岔五都会擦地、刷碗。
一针一针,石秀芳染上了“绣瘾”,做的绣活越来越精致。二儿媳属鸡,她绣起了“雄鸡报晓”,三儿子乔迁新居,她的礼物是“欧洲水城”……没人给她定任务,可她总是赶活。
去年3月末,加拿大的大儿子一家回国小住,大儿子对母亲的技艺啧啧称赞,“儿子拿着我要给他弟弟的那幅看了半天呢,我说我给你也绣一个,几个月就成。大儿子一听,"那得多累呀?妈妈不用了。"”4月10日,儿子要启程那天,她又来到市场,张口就要那幅最好看,最难的。
老人 送十字绣陪伴儿子 这幅《清明上河图》马上就要飞渡重洋到儿子身边,老两口希望传递过去的不只是一幅绣品。
摩挲着自己的刺绣,石秀芳能想象出儿子拿起它时的样子。独自在异地他想闯荡,每次电话中传来的都是欣喜,可当妈的知道,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总是那么一帆风顺,儿子有泪流在心里,她心疼!一针针,她把母亲的情意缠绕在线里,让儿子看得到、摸得着。
张绍福说,老伴经常夜里一点多起来绣,一绣就到天亮。有时,他也会帮忙,比如找线。石秀芳也眼花,张绍福把说明上的草图用电脑放大了好多打印出来。在草图上,记者看到了许多由字母、数字、奇怪图案组成的只有石秀芳自己看得懂的暗号。
“外国人很认可这个,要是有人问我儿子,"这是在哪买的呀?"我儿子说"是我母亲绣的",那多自豪呀!”石秀芳乐津津的说,儿子打来电话,说想要把这幅图挂在客厅最显眼处。
临走时拍照,老两口闹了别扭。张绍福把刺绣的一侧弄皱了,石秀芳忙拽过来,“怎么不看着点,使这么大劲。”她拽过张绍福手里的一侧上下抻着。“我没有!我不是故意的。”张绍福一脸无辜,再接过刺绣时,只用指尖轻轻捻一角。(马巍李晓茹徐晓敬) (来源:半岛晨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