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周刊焦点)社会责任:中国乳品企业发展原动力
一个“好企业”应当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还应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9月底,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等8项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望缓解全国不少地区出现的奶农亏损、倒奶卖牛等现象,使奶业市场更加趋于规范。
实际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维护奶业市场正常秩序、保护奶农利益也是乳品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种责任,理应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乳品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社会责任重于泰山
一个“好企业”应当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还应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跑者,伊利集团公司始终坚持“社会与环境价值大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的价值理念,从公司上市至今已累计上缴税金70亿元,投入6亿多元的资金、实物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在国内食品行业中率先发布《企业公民报告》,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
按照伊利董事长、总裁潘刚的理解,短期的捐赠和公益事业不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要真正承担社会责任,就应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长远规划,接受社会监督,长期坚持做下来。
近年来,乳品行业的价格战连绵不断,企业利润微薄。目前国内乳品行业中有30%至40%的企业亏损,有30%至40%的企业勉强维持,只有20%至30%的企业盈利。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正确引导行业内的价格恶性竞争向良性方向发展,这也是乳业领军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内蒙古农业大学一位研究者认为,近几年国内乳品市场发展迅猛,促销战、价格战此起彼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普通乳品的利润严重下滑,甚至逆向损害了位于上游的奶农的利益,应当引起负责任的企业的深思。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伊利坚持与广大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依存,带动500多万奶农走上致富路。伊利的牛奶收购价格比较稳定,奶农的饲草料涨价以后也会相应提高奶价,这几年已累计向奶农发放230多亿元的奶款。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该出于最单纯、最质朴的心态回馈社会,踏踏实实地为社会做事,社会责任重于泰山,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天职。科学发展呼唤更多社会责任
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伊利领头人潘刚在这次备受瞩目的大会上感受最深的是“责任”二字的分量。
潘刚表示,能够代表亿万消费者、几百万奶农参加十七大,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给乳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尊重环境、保护环境,乳业跟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整个生产销售链条中要带动农牧民养牛,实现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等等,都是新课题,都需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重新审视发展战略。
对此,伊利提出企业的绿色领导力理念,其含义就是企业要坚持绿色的生产,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建设品牌的绿色发展,靠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不是通过价格战、促销战实现掠夺式的发展。
这是新课题,也是中国乳品业必须面临的新领域。技术创新是承担责任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回顾中国乳业发展进程,不乏肩负责任、开拓新领域的领军者。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持续征战冷饮市场多年后,伊利开始将目光聚焦到了液态奶上。当时的中国液态奶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诸侯割据自得其乐,并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伊利意识到这种背景下重复的低端竞争没有出路,企业惟一的出路在于避开竞争,开创“新途”。
1998年,伊利集团率先引进欧洲先进生产线,在中国首家推出液态奶,掀起了一股持续数年的液态奶旋风。技术创新使得牛奶保质期延长到了此前的20多倍,突破了原来非常狭小的运输半径,中国北方的优质原奶才经过高科技加工,送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有专家评论说:“作为市场先驱者,伊利付出的市场教育成本被证明是值得的,它凭借先发优势,牢牢把持住了乳品行业的发展方向。”
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是领军企业承担责任、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伊利为例,截至今年中报,该公司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表现十分突出,已超过伊利业务总额的40%,趋近发达国家乳业巨头的业务结构。
在进军国际化的道路上,伊利领军者潘刚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
刘翔与潘刚之间曾经有这样一段对话。刘翔问潘刚:“您认为在管理伊利集团时和跨栏运动有什么异同之处?”潘刚说:“我们的共同点是完成冲刺后就没有对手了;不同点是你冲刺的目标是12秒,数字越来越小,伊利的目标是收入1000个亿,数字越来越大。”而这,同时意味着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