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今日将第一次变轨
从数字看“嫦娥”,别有意味。
14亿元: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2007年10月实施发射,绕月探测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
100万公里:嫦娥一号卫星飞到月球的总飞行距离将超过100万公里。
103次: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今日第1次变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在中国首颗绕月控测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后向记者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将于今日进行第一次变轨。
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今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
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
2次月食考验
在我国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中,月食问题对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和探测构成了考验。
据了解,在嫦娥一号卫星环绕月球飞行探测的一年寿命期内,卫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两次月食,每次月食的有效阴影时间均在3小时左右。月食对星上蓄电池组的低温放电能力、温度维持能力以及各设备的低温耐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月球探测器穿过月食有效阴影区时,会受到影响。一是月球探测器在阴影区时,它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得不到阳光照射,引起探测器的供电问题;二是由于在月食阴影区没有太阳照射,温度急剧下降,而且由于供电能力不足,不能正常加热,导致探测器内设备温度快速下降。
此外,如果蓄电池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由于电力问题,还会产生其他影响。
发射成功后仍得跨越3大关键环节
在发射成功之后,“嫦娥一号”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还将经过加速、轨道修正、制动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其中三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能否成功实施地月转移
“嫦娥一号”首先在调相轨道绕地运行数日。之后,将迎来实施地月轨道转移的关键时刻。只有迈过这道门槛,嫦娥一号卫星才能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真正奔月。
二:能否成功被月球捕获
“嫦娥一号”在奔月轨道飞行116小时左右后将接近月球。此时,它将实施首次“刹车制动”,确保自己被月球捕获。只有成功被月球捕获,“嫦娥”才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三:能否成功环月探测
之后,“嫦娥一号”还将经过两次近月制动,进入距离200公里的工作轨道。通过数日的在轨测试后,卫星有效载荷将全部打开开始工作。只有成功传输回相关探测数据后,才表明它的科学探测计划开始顺利实施。至此,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方能真正宣布“获得成功”。
“绕月”将完成4大科学目标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步,绕月工程将完成四大科学目标。”绕月探测工程相关负责人透露。
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二是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三是探测月壤特性。
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创我国航天史7项第一
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创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
第一次探测月球。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而神舟六号飞船仅需要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
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影像。至今国际上还没有覆盖月球全球的三维照片。
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项重要科学目标,是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
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
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站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对“嫦娥一号”提供测控支持。(本报综合)
“嫦娥探月”二、三期工程模拟图
1 二期工程:月球软着陆探测与自助巡视勘察(2012年实施)
探测器着陆后将首先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和天线。随后,着陆器释放巡视探测器
2 巡视探测器依靠地面遥控操作和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在月面的行走和探测,并利用机械臂对月岩进行显微研究
3 三期工程:月球样品自动采样返回(2017年实施)
带有着陆器和返回器组成的探测器在月面着陆后利用机械臂进行采样
4 返回器携带样品在月面起飞,进行适当的轨道修正后,发动机再次点火进入返回轨道
5 在地球附近,返回舱与返回器分离,进入大气层后,经过降落伞减速,安全携带月球样本着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