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5日电(记者李泽兵柴海亮)由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中心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日前进入巴丹吉林沙漠部分地区进行考古调查,调查表明这一沙漠的不少地区曾适合人类生存。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联合考古队共发现古代遗址20处,并发现大量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细石器。其中,马山井遗址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地表发现仰韶时期的夹砂红陶片和青铜时代的夹砂红褐陶片。其余19处遗址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境内一些湖泊和干涸湖盆附近。
乌兰奥格其遗址和扎哈吉林遗址为两处细石器制造场遗址。乌兰奥格其遗址位于干涸的湖盆底部,在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的细石核、细石叶和石片等。石质为燧石和玛瑙石。
扎哈吉林遗址位于干涸湖盆附近的山坡上,在南北约50米、东西约80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的细石器,应为一处大型石器制造场。
其余17处遗址为复合型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及仰韶时期的夹砂红陶片和红地黑彩的彩陶片、青铜时代的绳纹灰陶片。有的遗址还发现一些西夏到元代的黑釉瓷片。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说,通过这次考古调查基本可以认定巴丹吉林沙漠内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存在大量的人类活动,并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这些遗址所反映的经济形态为农耕和渔猎,可见历史上这一沙漠的不少地区适合人类生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