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昨晚北京指挥大厅庆贺嫦娥发射成功。新华社 发 |
图2为:10月24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在翻看《中国航天报》号外。当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组织金秋览月等活动,分享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喜悦。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嫦娥,从这里奔向月亮
本报讯 昨晚6时05分,就在记者眼前1.5公里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就这样开始了奔月之旅。
昨天下午3时,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群山深处的山谷里,天蓝风轻。就在一个半小时前,记者一行驱车65公里从西昌城赶到这个群山环抱的宝地——西昌卫星发射场区。沿途不时可见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设卡检查,与此相映衬的却是悠闲自在的当地彝族村民,农田里老牛在主人的驱赶下踟蹰前行,黄口小儿偎依在妈妈怀里小憩。
进入发射中心大门后,起伏的山间小路终于将记者送到一处开阔的观测平台上,此处位于3号发射塔的东南方,距离塔架仅1.5公里。
就在记者眼前,即将执行任务的3号发射塔架静静伫立,发射塔上不时闪烁着点点灯光。这灯光吸引着记者迈开脚步慢慢向发射塔靠近,1000米、500米、200米,终于只隔着道矮墙,记者与3号发射塔来了个近距离接触,阳光下,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探月梦想的“巨人”显得那样圣洁。
塔架下,“扎根山沟、矢志航天”的巨幅标语清晰可见,身着蓝色、橘色防静电服的科技工作人员则忙碌地进出,“三小时准备”,从塔架内传来此起彼伏的口令声,偶尔还会传出阵阵设备工作的轰鸣声,在箭体第三级处则不断冒出阵阵白烟,逐渐变成雾气蒸腾缭绕,这是为防止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氧液氢结冰,在不停地用氮气吹除,而在离发射塔架500米处的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这是汽化的燃料正在加注,将一直持续到发射前5分钟。
此时,在距发射塔不远的农田里,依然有村民在劳作,执行疏散任务的冕宁县公安局警官杨有望正在耐心地劝说彝族村民离开。“为保证安全,请大家尽快离开!”杨警官告诉记者,此次县公安局共出动了近200名民警进行人员疏散,周围山头的丛林里还有很多战士在仔细搜索,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在发射前3小时内撤到半径2.5公里以外。
17时10分,记者再次撤离到距离火箭发射塔架1.5公里处的观测平台上。工作人员介绍说,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站在这里的人都会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一个词,那就是“山摇地动”。此时,记者发现3号发射塔上的五连回转平台开始逐层徐徐打开,依次露出了里面的整流罩、箭体第三级、第二级、第一级,终于在17时40分,五连回转平台全部打开,期待已久的嫦娥一号箭星组合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完全展现在记者眼前,高耸的乳白色运载火箭托举着体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卫星,在群山映衬下宛如一柄直刺苍穹的利剑。
不知从何时起,月亮升上了天空,挂在远处的天幕和山峦之间,发出宁静的清辉,那里将是嫦娥一号此行的目的地,是它施展才华的舞台。夜空里,明亮的灯光照射着巨大的塔架。远远望去,即将发射升空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高耸入云,箭体上,“中国航天”四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
时间过得飞快,30分钟、20分钟……观测平台上的各媒体记者早已安静下来,大家引颈眺望,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发射倒计时15分钟时,发射塔架上最后一批负责给火箭低温燃料口除冰的勤务人员从塔架上撤离到了地下掩体中。
最后的时刻来临了,周围所有人屏住了呼吸。“1分钟准备!”随着指令的发出,扶持火箭的摆杆迅速摆开,箭星将挣脱羁绊的雄狮即将扑向广袤的天宇。
18时05分,火箭底部冒出了一股白烟,随后喷出了红色火焰并发出巨响,260吨重的火箭开始缓慢上升,不断加速,逐渐离开地面,最终超出塔架腾空而起。紧接着,火箭从垂直飞行向东南方向转弯,速度越来越快。从点火开始的十几秒内,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的火箭越飞越远,慢慢消失在云层中。
发射成功了!现场一片欢呼声!
时间定格在2007年10月24日18时28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承载着梦想飞向太空,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此时,西昌大凉山山谷笼罩在金色的夕阳余辉中,天边升起了绚丽的晚霞,穿过层层浮云的月亮显得那么温柔那么明亮。
特派西昌记者 蔡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