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来看“嫦娥”的游客让西昌挣了不少钱 |
“嫦娥”帮西昌挣了至少四千万
仅仅10秒的精彩瞬间,就给西昌带来不菲的收入。据估算,“嫦娥奔月”让当地至少入账4000万元。
当地也从这些受益中看到了商机,发射基地的科技特色旅游已经纳入当地规划。
■商报特派记者胡志强
【算账】看“10秒精彩”花费6000多元
10月24日下午6时05分,随着“嫦娥”上天,距发射中心4公里外的看台上,近千人沸腾了,鼓掌、摇旗、呐喊、合影留念。
“这一趟行程3000多公里,我总共花费6000多元,而且为了准时赶到,有50个小时没有合眼,虽然只看了10多秒时间,我认为很值。”田兵认为很值得的理由是:机会难得。
昨日下午,组织观看“嫦娥飞天”的策划方西昌金英旅游公司门前比往常清静了许多。
公司董事长曹英学说,这些天该公司共接到来自全国游客的咨询电话1万多个,公司实际接待游客2000人到3500人,考虑到游客增多会带来安全隐患,该公司停止售票。
“不少媒体给我们算账,说我们这次活动起码要有200万元的收入。其实,我们就卖出门票600多张,除掉之前的基础设施费用,这次实际收入仅二三十万(元)。”曹英学说,“这次虽然获利不多,但从这次全国各地媒体宣传效果上看,给我们公司以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盘点】西昌旅游至少赚了4000万元
“一张票卖980元,在我们省的旅游公司起码是三日游,我看真正能接受的人不多。”在现场观看的河南游客臧松玉说。
西昌金英旅游公司是经授权后对景区进行经营、开发的。该公司当然希望门票价格高点好,于是原先传说300元一张的门票定为800元至1100元不等。
尽管门票价格过高遭到各地游客及网民的炮轰,但“嫦娥奔月”带来的一连串的经济效益仍然是可观的。
据西昌市旅游局副局长陈乐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982年交付使用,上世纪90年代,卫星发射对外开放,当地旅行社便组织游客参观,但哪次发射也没有“嫦娥一号”这样旺的人气。
他解释说,开放之初,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但参观者几乎都是成都周边的游客。而这次不同的是,发射“嫦娥一号”是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工程后的又一里程碑,媒体想见证,很多外地的游客也想见证。
据当地旅游局统计,截至10月24日下午5时许,西昌11家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预订率达90%以上,游客接待量4万余人次。陈乐算了一笔账:不包括旅游门票和机票、火车票等,仅吃饭、住宿、购物这几项,如果按照每人消费1000元计算,目前当地旅游经济至少收入4000万元。
【展望】发射基地旅游纳入当地规划
10月24日下午,卫星发射中心牛头山观测点的山道旁,有两个不满10岁的孩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坐在装有各种饮料的背篓后,头也不敢抬。泽远乡麻叶村的几名村民正在兜售炒栗子、煮花生和苹果。
无疑,航天事业悄无声息地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西昌市委书记邓显祥谈到航天经济效益时说,这几年,他们从航天事业中尝到了带给全市发展的甜头,下一步将继续突出科技特色,发展卫星基地旅游和水电工程旅游,形成特色的旅游经济带。
【建议】
降低门票收益会更大
针对门票价格是否过高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教授刘义昆的看法是,拥有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现场经营权,该公司的垄断地位是明显的。为了能够获利,“嫦娥一号”的门票是不是卖得越高越好呢?当然不是。
事实上,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共事业,航天事业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很多国家航天机构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休斯敦宇航中心、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中心等。
刘义昆说,把“嫦娥一号”的门票卖得这么贵,直接提高了公众到现场观看卫星发射的门槛。这不仅拉大公众与航天事业的距离,更会让作为纳税人的公众产生挫折感,对航天事业的公益性产生质疑。所以,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降低甚至免除“嫦娥一号”的门票,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航天事业、体验科技生活。 新华社/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