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0月,苏联制造的月球9号探测器,成为第一个成功在月球着陆的探测器。 |
俄罗斯力保探月优势
专访俄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格奥尔吉·波利修克
俄中两国探月计划的本质区别在于,俄已完成了对月球的基础研究,开始进入对月球实施大规模开发的阶段,而中国目前的任务是研究月球的结构和资源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董爱波发自莫斯科 1940年生于乌克兰的格奥尔吉·波利修克亲眼目睹了苏联航天事业的辉煌,也经历了它的一蹶不振。如今担任俄罗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他,在中国嫦娥一号卫星即将发射之际表示:“第一位航天员的升空,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航天大国的行列;而第一颗探月卫星的发射,则开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嫦娥”并非重复前人
40多年前,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成果。波利修克,这位集火箭和炮兵科学院院士及中将军衔于一身的“儒将”,当年参与制订了俄罗斯众多的航天计划。
波利修克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对中国探月工程的实施表示由衷的祝贺。他表示,任何国家的探月计划都是从对月球远程探测开始的。中国此次使用的嫦娥一号,可称得上是探月卫星的经典之作:首先,卫星配备的多个科学探测仪器,在世界上都是首次使用。例如激光高度计和立体相机,能绘制出完整而精确的月球立体地形图。其次,嫦娥一号的仪器搭配堪称经典,可以发挥出卫星的最大探测功效。
“中国的嫦娥工程并不是重复前人走过的路。中国科研人员的许多研究方向,是之前的探月计划没有涉及的。”波利修克向本报记者表示,分三个阶段实施的中国探月工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
俄邀请中国参与探月
波利修克表示,前苏联在月球探索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工作,其月球车已经多次在月球表面进行实验,并且取回了月球岩石和土壤标本。目前,俄罗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他介绍说,俄罗斯在2006年制定了本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将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2009年发射自动探测器绕月飞行,其目的是为未来月球车登陆选择地理位置;第二阶段,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科学实验室,开展月面土壤分析。波利修克指出:“这项任务我们计划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已经邀请了印度、中国和欧洲国家参与。”
第三阶段,在2013年使用多架月球车展开月球资源研究,将月球土壤样品带回地球,并选择建立月球自动探测基地的最佳区域。第四阶段,从2015年开始月球自动探测基地的建设。基地将容纳几百个科学仪器、月球车和实验室,分为实验区、着陆区、能源供应区不同功能区等。
波利修克强调说,俄已向中方发出邀请,参与俄第四阶段计划的实施。他表示,俄中两国探月计划的本质区别在于,俄已完成了对月球的基础研究,开始进入对月球实施大规模开发的阶段。而中国目前的任务是研究月球的结构和资源,为今后实施更大的计划做准备。
中俄将联手探测火星
目前俄太空研究领域的三个主攻方向,即星体研究、天体物理学、太阳系研究,都吸引了中国同行的参与。
波利修科表示,俄中两国在空间探测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这得益于两国间的协调行动机制。两国政府间成立的航天合作分委会,对于协调两国在空间探测领域的计划,以及加强沟通与交流起到了很大作用。例如,双方确定于2009年联合对火星及其卫星进行探测。届时,俄“火卫一土壤”探测器将搭载一颗中国的微型卫星探测火星环境。两国共享火星探测成果。
波利修克说,以前两国的航天合作仅局限于某项仪器的买卖或共同开发,现在两国的合作开始向更大更高的层次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