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七大报告新表述 深圳向五个“首次”看齐
人民网深圳10月26日电 (胡谋、杨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前不久在北京胜利闭幕。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会议报告针对新的历史形势,用五个“首次”阐述了新的时代要求。能否结合十七大报告的新标准,对于不断开拓创新的深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人均GDP”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据分析,新表述的意思包括:不能通过增加能耗、破坏环境来实现人均GDP翻两番。
经上级统计部门审定,2006年深圳市的人均GDP为69450元/人,比上年增长13.4%(按美元汇率折算,人均GDP为8815美元/人),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为2.98亿元,比上年提高0.44亿元。
数据表明,深圳的人均GDP已位居全国前列,增长态势良好。拥有如此速度以及现有经济条件,深圳促进人均GDP增长并不困难,但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削弱经济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负效应?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表示,既要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又要使人均GDP翻两番,这是一个更高难度的小康标准。
据了解,深圳较早前已提出“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列出“四下降”、“四提高”的标准,分别指:降低单位产出占用土地、单位产出能耗、经济增长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提高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绿色GDP和循环经济贡献率。
因此,2006年深圳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万元GDP水耗为29.7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21立方米。统计数据说明:利用较少的能源和环境资源是可以促进人均GDP快速增长的。
深圳的人均GDP已处于高位,增长阻力将更大,而与之相关的负效应也随之扩大。尽管人均GDP已居全国第一以及“效益深圳”的模式已发挥作用,但深圳的人均GDP能否在2020年翻两番,在高速增长之余能否降低能耗、水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都是未知数。因此,贯彻十七大精神,领悟报告中关于人均GDP增长的新提法,对于深圳而言变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篇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一词首次被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当中,这意味着党和国家在未来五年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据了解,2006年末,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等“一号文件”,决定实施“三步走”战略,用十五年时间构建生态城市建设五大体系,且在未来五年把1500亿元投入到生态建设当中。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深圳市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整治污染方面颇下苦功。截止2007年9月,深圳市环保局共接到市民对违法排污举报线索155宗,出动执法人员454人次,处理违法行为73宗。据八月份统计,全市共有18家违法企业被市环保部门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10家违法企业被责令在媒体公开忏悔。被责令限期治理和限期整改的企业达1308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7%和278%。
深圳市建设生态环境的态度与措施使得该市环保成果立竿见影。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6年深圳市的污染治理指数为91.5%,比上年提高1.8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5.2%,比上年提高4.7点。
然而,短期的生态建设成效能否长期保持,这是摆在深圳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随着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圳的环保难度会越来越大。十七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精神,将成为深圳未来开展环保工作的指挥棒。
“财产性收入”篇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十七大报告中尤为新鲜的一个表述。“创造条件”指的是渠道多元化;“更多群众”指受惠对象更广泛;“财产性收入”是一个经济专业术语,具体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深圳全市财产性收入增长6.7%,其中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713.12元,同比增长6.7%,主要是出租房屋收入增长19.8%,而股息及红利收入则下降34.7%,利息收入下降23.4%。到2006年,深圳市财产性收入继续增长,比重不断上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同比增长14.8%,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1%,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主要增长因素一是利息及股息与红利收入增长63.1%;二是出租房屋收入增长5.6%。
数据表明,深圳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率逐年增大,且占居民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然而,该市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并非多样化,主要集中在出租房屋收入、股息及红利,对于车辆、收藏品却甚少涉及。另外,在1200多万深圳人口中,中产及富有阶层的比重较小,而每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口所占比例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此看来,收入相对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口涉足财产性收入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深圳在处理“财产性收入的受惠对象广泛化”的问题上必将会遇到瓶颈。如何摆脱这个瓶颈将成为深圳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据了解,深圳近年来不断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让全市600万劳务工进一步提高基本生活水平。但是深圳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还要走很长的路。
“初次分配公平”篇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句道出了劳动者的心声。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强调“初次分配公平”,无疑是针对贫富差距问题而提出的。
据统计,深圳现有人口约1200万,外来流动人员约600万。由于物价和房价不断上涨以及其涨幅高于工资增长率,劳务工的月工资虽然达到2000元,但仍属社会低收入水平。如何实施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的公平,成为深圳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一笔。
据悉,2006年底,深圳市委四届五次全会通过《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在内容中明确提出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等21项指标。这项体系为“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的公平提供了参考指数。另外,欠薪保障基金的建立以及《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欠薪保障条例》的出台,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初次分配的及时与公平。深圳市还不断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务工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07年,深圳市政府涉及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的投资项目高达200.6亿元。
虽然深圳在解决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问题上卓有成效,但随着该市生活标准越来越高,外来流动人口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分配矛盾必将进一步激化。深入把握十七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公平”的内容,将有助于深圳更好地解决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反腐倡廉”篇
十七大的代表们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只因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句子。“水火不相容”的铿锵语句表明了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巨大决心。
据了解,深圳市政府对于反腐倡廉工作始终抱着极高的热情,不断推行体制机制创新,并于2005年底出台了《关于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加强行政执行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6”文件。该文件首次建立了行政首长问责制、行政许可责任追究、训诫制度和警醒教育等制度。2007年3月,深圳市委开展“特区干部好作风”的活动,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科学、系统的反腐倡廉体制。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表示,特区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反腐倡廉,共同构建“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约束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
深圳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优秀,这意味着党员干部必须经受更多“糖衣炮弹”的诱惑。如何保持并且一直保持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成为深圳必须面对的长期问题。贯彻十七大关于管理党员队伍的决心和精神,对于深圳打好“反腐败”斗争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总的来说,深圳的现状与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要求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以新标准来规划蓝图,对特区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必须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发挥好国内城市“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努力向五个“首次”看齐,在未来的发展中走出一条更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